第177部分 (第1/4页)

青云瞪大了眼,连忙问起了缘由。

这事儿说来话长。

乔致和原是定国公的庶子,生母是个良妾,一度十分得宠,但随着正室陈氏的回归,她又年老色衰,没多久就死了。乔致和年轻时十分出色,定国公也很宠爱他,却因此遭了嫡母定国公夫人陈氏的忌,为了保住嫡长子的世子位,多次打压乔致和,甚至给他定了一门不怎么样的亲事。乔致和的前妻李氏,听闻是地方官员的女儿,父亲品级不高,一家子却是野心勃勃想要往上爬的,好不容易嫁入国公府,自然要紧巴着不放。李氏与嫡婆婆以及世子夫妻勾结,一直压着乔致和,导致他中了进士后,就一直在低品级闲官上荒废光阴。而李氏却因为立了“功劳”,让陈氏与世子夫妇感到满意,作为回报,她娘家父兄在仕途上都一帆风顺。

说起来,乔致和年少时曾经与周王氏有过一段私情,但嫡母嫡长兄的回归,使他在失去成为世子的机会,又失去生母的同时,也让周王氏弃他而去。无论是他选择的女人,还是不得不接受的女人,都不是真心待他。他还真是个不走运的家伙。

但乔致和很聪明,在经历了一段愤世嫉俗的日子后,也变得十分冷静。夫妻不合,他就懒得跟妻子一般见识了,既不纳妾,也不跟妻子生儿育女,到如今三四十岁了,膝下还未有儿女。在外人看来,他被压了十几年,似乎是已经放弃了,借着父荫过着安安稳稳的日子,没有多大出息,境遇却也不算太差。但周康被卷入淮王别院的案子,他立刻就抓住了机会,争取到以钦差的身份前去问案。

定国公府在淮王谋逆一事上,是有自己的立场的,不过乔致和并没有被出身所限,反而不偏不倚地查出了案子的真相,将王家揪了出来。又为周康洗涮了冤情。周康固然是得证清白,而乔致和也借机向皇帝证明了自己的操守、能力与立场,从此算是真正入了皇帝的眼了。

定国公府再也无法压制乔致和的仕途,当然,他本人也没有因为一时得势,就忘形起来,不但没跟家人耍脾气,有时候定国公世子让他帮着办点小事,他还会出点力,因此定国公反而觉得愧疚了。不许正妻嫡子再压着他,而是把他当成是个助力来培养。一直到定国公去世,世子成了定国侯。他回家守孝,父丧才过百日,兄弟俩就分了家。乔致和只得了一份很小的家产,但他一点怨言没有就搬出去了,当然。连同他的妻子李氏一起。

嫡母陈氏与嫡长兄定国侯,都对乔致和的知趣感到很满意,不再象从前那样忌惮猜忌他了,可李氏却不是这么想的。从大宅院搬到小宅子,从国公府变成了守孝的普通官宦人家,定国侯府在守孝。又无法提拔她娘家父兄了,她是天天都抱怨个没完。乔致和不理她,她就跑去向嫡婆婆陈氏与嫡嫂定国侯夫人冯氏诉苦。可她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那两位贵妇人怎会搭理她?也就是随口应付着,她只好总是往娘家跑。等到三年孝期结束,乔致和想要起复,却迟迟未能得官。李氏的不满就终于曝发出来了。

乔致和起复不顺,定国侯同样也未能顺利重掌军权。乔家声势大不如往昔。他家虽然是楚郡王姻亲,但谁都知道楚郡王是不插手朝政军权的,曾经支持楚王的那一位西北老帅,也病弱在床,从西北回到京城来荣养了。眼下军中最有权势者,要数老帅手下的一位大将,此人却是忠于先帝与当今皇帝的,乃是先帝留给儿子的一张底牌。才几年的功夫,就从不起眼的中层将领跃居为军中第一人,收拢了军事大权,定国侯一脉想要再插手进去,就没以前那么容易了。而不再掌军权的定国侯府,也不过是个寻常勋贵人家罢了。三年间,朝中新旧更替,京城里的官员也换了不少,还有几家人记得乔家曾经有多么显赫呢?

也不知李家是用什么办法,攀上了这位大将的妻舅,结下了姻亲,李家就抖起来了,连定国侯府都不再放在眼里。而乔致和似乎起复失败,李氏本无儿女,不耐烦再与他做夫妻,便坚决地要求和离。她可是打听过了,那位大将军手下最受重用的副将,正打算续弦呢,与李家做了姻亲的大将妻舅有意为她作媒……

定国侯府大怒,放话警告李氏,李氏也不理会,乔致和更是巴不得,两人就此和离了。但他们才和离,第二日乔致和就得了官,还是正三品的职位,李氏差点就没吐出血来。紧接着,那位副将娶了亲,新娘不是她,而大将的妻舅,却忽然消失了踪影,连大将军的夫人也失踪了,大将军本人倒是平静如昔,有风声传出来,说是夫人和她的娘家人做了违法之事,大将军大义灭亲,主动将小舅子送到了官府,又让夫人幽居佛堂礼佛去了,不许再见外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