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 (第1/4页)

董璃紧咬下唇,她知道这个世间能让任姜氏如此失神的,除了对于任姜氏来说,生死不明的任海,还会有谁呢?只是她不能说,心中便是纠结一片。

当然,虽然不能说实话,但是让任姜氏这么一直呆下去,也是不好的。董璃便上前,扶着任姜氏的胳膊,道:“婆母,你看,这春天到了,万物可都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任姜氏不知董璃这话是何意,但在短暂的看了一圈院子里的景象以后,还是点头道:“倒也是如此。”

董璃笑道:“人都说草木无情,可是春天一旦到了,草木都是尽皆发芽生长,抓紧这有利的时刻,抒发自己勃勃的生命力,世间便也因此而多彩多姿。夫君失去音讯已经两月有余,但不代表夫君现在不是安好的,若是婆母因为忧心而伤了身体,夫君一旦回来,又是怎样的后悔懊丧?媳妇儿恳请婆母看在夫君一片孝心的面子上,往后切勿再忧心了。”

任姜氏叹了口气,拍了拍董璃的手,“我知道你的意思,只是任海如今下落不明,我这当娘的又没有丝毫的法子,你让我如何不忧心?只是你说的也有道理,日后我尽量改吧。”

说着,任姜氏又对董璃笑了笑,表示自己以后会尽量保持好心情的。

第一卷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周家人倒也是实在,虽然任海一直没有跟他们讲明身份,只是借了自己大舅子的名字,假诌说自己叫做董宣,其他的情况都没说。周老爷子一生识人无数,也没有勉强他,讲不讲都随他的意。

周家虽然简朴了些,但那也只是相对而言,一应的丫鬟婆子都是众多的。平常专门负责伺候任海的丫鬟就有两个。

周淑玉年方十七,自是到了芳心初绽的时节。平日里也是鲜少出府,所以认识的男子并不多,本来就是准备跟大多数姑娘一样,等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是遇到任海之后,周淑玉偶尔会去看望一下,慢慢的似乎心中就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只是从小读书受礼,知道什么事情是自己该做,什么事情是自己不该做的,一些于礼不合的想法自然就得抛到脑后去了。

这日晌午,周淑玉又拿着一本册子,准备跟任海讨教一二。自然周老爷子学识渊博,鲜少学问是他没怎么接触过的,若是周淑玉有心想读书的话,问她爹爹就可以了,而将册子带到客房,不过是借着一个名头来看任海罢了。

周淑玉在廊上的时候,恰好看到有丫鬟端着药碗,联想到府里现在就任海一个病人,便道:“这药可是给董公子的?”

丫鬟跟她屈膝行了礼,回道:“回小姐的话,是给董公子的。”

周淑玉一喜,刚想自己端过去,但又想到她毕竟是周子永的女儿,爹爹以前是位高权重,虽然现在是告老还了乡,但威望还是在的,自己身为他的女儿,还是该清楚明白一些事理,便叹了口气,打消了自己的想法,径自往客房的方向走去,一边问道:“董公子中午吃的可好?”

丫鬟端着药碗跟在周淑玉身后,应道:“董公子如今身体好了许多,中午吃的还好,大夫嘱咐也不能吃多了。”

周淑玉点了点头,没有再问话,兀自往前走去,只是刚才出门时脸上带着的浅笑,而今淡了许多。

董宣对自己的情况是讳莫如深,周淑玉也知道,若是自己真的有意跟他结为秦晋之好的话,她爹是肯定不会答应的。试问哪家父亲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陌生人?虽然她爹对于董宣的才学还是比较满意的,也能肯定董宣的家世必定是不错,但既然他瞒着不讲,很多事情便也只能在心里想上一想了。

到了客房门口,周淑玉兀自推了门进去,在小圆桌旁站定。倒是丫鬟端着药碗,一直送到了任海床前。

任海早已经起了,手里拿着一本先前周淑玉送过来的书。看起来似乎是在研读书中的内容,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还在想任府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到底背后的推手是谁,又有多少人参与了其中。

“董公子,吃药了。”丫鬟恭声道。作为一个从小学会察言观色的丫鬟,她若是都不能看出自家小姐的心思,那这些年也算是白过了。先不管他们能不能成,自己对董宣客气点,总不会是坏的,若是日后他二人真的结了秦晋之好,她也是有苦劳的不是。

任海一时都没反应过来,一是他脑子里还想着事情,二是对于董宣这个名字虽然熟悉,但毕竟还意识不到是叫自己的。愣了一下之后,才伸手接过了药碗,随后一仰脖子就喝了下去。

于任海而言,自小到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