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 (第1/4页)

以后还请二哥莫嫌麻烦,多教教三弟,让三弟我也好立些功绩,回去也好见人。”

李世民笑笑一边和李元吉并络前行,一边说:“这突厥只是暂时退兵,我们的危险还未排除。再说我们这回来是对付他们的,只要他们一天还在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任务就尚未完成。还得找到机会,彻底将他们驱除。眼前的这点儿小胜利根本不算什么,三弟你后面有的是立功的机会。”说着话已经到军营内大帅的住所,二人下马进屋。

兄弟二人进入大帐以后没多久,刚刚放晴的天气又有了下雨的迹象。果然,到子夜时分便下起了瓢泼大雨,接着一连几天都是阴雨不断。李世民天天观察天象,心里有了明确的作战计划。

第七章 辗转突厥 第八节 出其不意

第八节 出其不意

李世民从小对霍去病就特别的欣赏,事实上他和霍去病有些地方也特别相像,都是少年英雄,都是第一次出战就立下了奇功;两个人都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身先士卒,多次在敌多我少力量悬殊的时候深入敌人腹地作战而取得胜利,独特的战争经历,让他们对征战有一种高乎常人的信心;都结交了一批异族战士(霍去病手下有一批匈奴出身的士兵,李世民也曾在突厥里交往了一批朋友。)不排除异己力量,使他们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养成了果敢、超人的勇气和常人无法理解的耐力。欣赏,有的时候也就是惺惺相惜。只可惜他们不是同时代的人,否则,他们该不是强手相对的劲敌,就是最相互理解的挚友。

后世也有人把李世民和杨广所建立的功业放在一起比较,认为他们都是少年得志的典型,其实在这一点上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杨广平定南陈的时候,他的父皇杨坚为了保证最后的胜利,在他周围安排了一批能臣,他本人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只在隋兵入城的时候保护南陈的文化民生等方面起了点作用。虽然最后功劳簿是他的名字,可在武功方面他是压抑着的,所以在以后的征战中他都在弥补这种内心的不平衡,所以他在寻找一切机会来表现自己过人的才智,而不去思考如何在战场上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他走向了失败。而李世民不同,从一开始起,他的每一次征战,决策权都在他自己手中,生死命悬一线,全都在他一念之间,这种场面经历多了,他自然生成了使命感、责任感,还有内心深处无法磨灭的自信,这些正是杨广所欠缺的。在这一点上,李渊比杨坚明智,他从来就没有给过儿子过多的帮助,因为慈母多败儿,过分的护犊,只会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

李世民在宣布自己作战计划时对众将军说:“突厥最擅长的,就是弓箭,现在连降大雨,他们又是在野外宿营,弓上的筋弦和胶遇到潮湿会受到影响,威力发挥不出来,他们就像是飞鸟的翅膀被折断了一样;而我军住在屋内,灯火齐全,刀枪锋利,以逸待劳,不乘此时一举拿下敌人更待何时?”当夜,李元吉又一次见识到他这位二哥敢想敢做、不按常理出牌的作战作风。

夜半时分,李世民带着军队,冒雨潜入,突然袭击突厥军营。毫无防备的突厥营地大多将士都在熟睡,即使放哨巡逻的士兵,也都是意志放松的状态,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当然惊慌失措,整个营地登时大乱。喊声、叫声、兵器的碰撞声、突忽的火光以及瓢泼的大雨连成一片。

在这次对手没有预防的偷袭中,谁为优势,谁居劣位是显而易见的。可作为优势一方的主帅的李世民,并没有因为暂时的胜利而得意忘形,他还有他更长远的目标,这就是他之所以成为李世民的根本原因。所以和李密要一争隋家天下的王世充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在北方站稳了脚跟深得民心的窦建德以十万大军败在他统领的三千五百精兵手下,并被他俘虏。除了他比对手更具备一个统帅应具备的骁勇、刚毅、果敢、耐性等等方面的军事才华以外,他还比对手更站得高看得远,永远把眼光定位在最高点,所以连李密和窦建德有时都觉得难以驾驭的大将,愿意为他拼死效命,这就是他李世民殊与众人的个人魅力,不仅是他处的时代,也是整个历史鲜有的。

就在混乱的时候,一位颇有外交才华的官员,在李世民的授意下进了突利可汗的营帐,那是李世民下令尽量不要惊动的去处。过了半个时辰,这位官员回到李世民身边,和他点点头相视而笑,意思是任务完成了。李世民眼里流露出一种自信的神态,说:“传下令去,收兵回营!”

李世民撤兵走后,颉利可汗一边命人收拾残局,一边怒不可遏,让人去把突利可汗等人都叫来,要发动反袭击战。一个时辰后,众人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