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 (第1/4页)

林海拉起景之的左手,将一枚指环戴到无名指上,将另一枚递到徒景之手里,伸出自己的左手,以目示意。

徒景之也效仿林海,将另一枚指环套到林海的左手无名指上。

两人左手交叠,林海终究含泪而笑,道:“景之,景之,就在这树下,我们成亲了吧。”徒景之虽不知戴指环的其中深意,可林海的举动虔诚而庄重,又说出了长久以来埋藏在两人心底的妄念,他只道:“好。”

两人也不管地上落叶泥土,也不管林海还为朱轼穿着丧服,也不管周围从人避开老远,也不管天上一群飞鸟掠过时鸣叫不已,只在茶树下一拜天地,二拜老树,三拜爱人。

站起身来,徒景之看着林海,林海看着徒景之,两人虽是身上、额头沾满泥土,却是相视而笑,眼中再无阴霾。

===========================

作者有话要说:两个人终于成亲了,虽然本章字数不多,不过想写的写出来了。

警告!下一章极其崩坏!

85第 85 章(修)

第八十五章提前打好预防针

林海要去姑苏;府上的徒老爷自然也是要跟着去的,如此几个孩子如何安置就成了问题。林府内宅;如今诸事明面上都由红菱和金堂夫妇掌管,自然内里行宫留守太监、高有道的拜把子兄弟李云禄也算是个管家的。可金堂必得跟着林大人和徒老爷进退;红菱一个人显是照看不过来这几个孩子。叶夫人如今和黛玉和英莲都很友善;可她自居仆役,又兼李云禄自然不敢去和徒七、林忆叫板;如此林海着实烦恼了几日。

还是甄应嘉体察上意;他从叶澄观那里得了几句消息,立时和金陵那边通了信儿,转天就跑过来拜见徒景之;只道甄老太太想念孙女,又道林姑娘和甄姑娘交好;不妨一起接过来到金陵小住几日,望徒老爷成全自己一片孝心云云。

徒景之觉得这安排也挺好,皆因林府没有主母,黛玉如今虽有英莲陪伴,日常生活不再寂寞,但扬州城里官面上的太太小姐的聚会她仍是无缘。若是到金陵,甄家人口众多,兄弟姐妹不少,热热闹闹的,兴许还能让黛玉高兴,且这回林海回姑苏,弄不好就是要办丧事,带着几个孩子总不好,甄老太太和甄应嘉如此提议,倒真是说到他的心里了。又想着徒七也不小了,便叫徒七和林忆一并跟着去金陵转转,只是不必住到甄家去裹乱就是。

几个孩子听闻能出远门,皆是欣喜非常。于是林府这边红菱一一为黛玉和英莲准备东西,甄应嘉又哪里敢劳动林府为黛玉和英莲花费?他屈尊降贵亲自找上红菱,只道甄家就如自家一般处着,不需多带什么人,有什么两位姑娘喜欢的小物件带着就是了,其他一应所需甄家必是挑着上好的为两位姑娘预备着云云。

扬州到金陵水路通畅,是日甄应嘉亲自带着黛玉和英莲从码头上船出发,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甄家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黛玉这些时日因着英莲的身世,常听得红菱说过,英莲的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从甄应嘉到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即使比不上自家,也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虽则徒景之说“玉儿就当自己家处着”,但黛玉是个心性要强的,又从不曾到别家客居,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英莲一应都以黛玉之意为先,虽是到自己的“祖母”家,可更是陌生之地,便也一言不发。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虽是甄应嘉亲自回府,可毕竟是带着“女儿”探望老太太,正门是不能开的,便走了西边角门。他早就和甄老太太商议妥当,刚进府便托辞公务繁忙,自己先走了。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和英莲下轿。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