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页)

我到院子里,已经有几个穿着破烂的人在挂一些白布条,我上前去帮忙,但他们打量了我一下,没有让我加入,让我有些奇'www。kanshuba。org:看书吧'怪。看这些人的打扮,多半是刘家请的劳力,此时,我已经对这个时代的情况有些了解。不要以为农民是社会的底层,当时的农民算是比较自由的阶级,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统治者的保护,相当于现在的中产阶级,而大量的失去土地的人,要么在统治者获得新的土地后,通过入籍获得农民资格,拥有土地,承担赋税徭役,要么就成为依附于有一定权势的人家,失去自由,成为略好于奴隶的农民工,不再计入国家的户籍。如果说农民们老实,听天由命的话,这些农民工则是自甘卑下,甘做牛马任人摆布,毫无自由可言。

对于此时的丧仪,我是全然不知,所以既得不到农民工们的接纳,也无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所以只好坐到院子的一个角落里,看别人忙碌。那几个人也可能搞不很清楚,所以比划了好长的时间,都没弄出个什么花样来。

突然,外面传来一大群人喧哗的声音,院子里所有的人都停下活儿来朝门外望,首先进门来的是刘邦跟萧何,两人的脸上也没见有什么悲意。刘邦进了院子后,才突然加快了速度,边小跑边喊着“伯啊”,萧何停下来,指挥身后的人布置丧仪,很快院子里就有了举丧的气氛。

当我再次进到屋子里的时候,灵堂里差不多已经站满了人,跟前面所见的气氛全不一样。前面有人一带头,屋子里就黑压压地跪上一大片,我只得跟着跪下去,抬头一看,前面全是蒙了灰的屁股,非(www。kanshuba。org:看书吧)常可笑。我曾经不只一次听到刘太公抱怨三儿刘季不争气,四十多岁,没有一点产业,成天跟一帮不务正业的人鬼混,但不知他见到现在的这个场景会怎么想。现在写到这里,也让我想起我家老四,也就是我的四爷爷,以前同样没个正经,但家里有事时,只要叫一声,总会主动来很多的帮手,古今相距两千年,情形居然不谋而同,时间让很多东西改变,但却总有一些东西能够顽固地保存下来,让人无法理解。

不但灵堂里,院子里的人也动作麻利,三下五除二,在角落里,支起几口大锅,已经将水烧开,准备打米下锅。一群妇女围在由门板搭成的临时案台理着各种蔬菜,一会儿就堆成一座小山。这么短的时间里,餐具哪里来,蔬菜哪里来,我都还没有搞明白,但东西已经派上了用场。

吊唁的人越来越多,如同流动的河水,刘邦的到来就像是打开闸门的钥匙。屋子里已经站不下了,院子里也挤满了人,有的人就三五成群地挤到院门外的路边。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英雄,只从这件事情上你就可以看出来,一个英雄可能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只要掀袖振臂,必然一呼百应。

到中午的时候,饭煮了一轮又一轮,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不过,我从没见到过有人从屋子里往锅边运米,反倒是院子外有不同的人不停地往院子里运送稻米、蔬菜。

刘邦从屋子里出来,居然引起了院子里不小的骚动,大家都朝他涌过去,很想说些什么,但却又不能出口。

我发现张心已经跟在了刘邦的身后,但看样子,他还没有吃饭,所以,我舀了一大碗饭给他送去。他确也饿得不行,狼吞虎咽,几口就将一大碗只有几片青菜叶的饭吃完,继续跟在刘邦的身后。应该说,他的目标已经得以实现,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曲,现在该是伸的时候了。

几天下来,刘邦俨然成了这家的主人,不管走到哪里,总是有人主动同他打招呼,吊唁的人来了,先和他照个面,客人离去,也要向他辞行。在吕雉身边,也总围着一大群女人,其中不乏仪态高贵,雍容华贵的妇人。除了孝子,除了才到之人,大家并无太多的悲伤之情,大家更像在参加一个相对比较严肃的聚会,交流着各种不同的信息与感受。

刘邦差不多一直没有离开过刘仲家的院子,除了某些公务必须离开一会儿外,但他也并不忙,因为所有的事情萧何都安排得有条不紊,承担任务的人也竭心尽力,毫无推萎搪塞。刘邦穿梭于各个人群之间,就像一条不停左右逢源的鱼,嘴倒是没有停过,不过,很奇'www。kanshuba。org:看书吧'怪,他与差不多所有人都有过交流,来客、家人、朋友,但却一直没有理睬过刘太公。刘太公孤独地坐在灵堂的角落里,面无表情,一声不吭,某时听到刘邦的声音,他还是会偷偷地望一眼,所以,我认为,他对刘邦还是有一些期待。

应该说刘邦对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