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了解他们的需求吧,在你们面前展现的,除了清晰熟悉的面孔外,还有一些面孔引不起你们注意—— 隐隐约约,模糊难辨。有时,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但也有着两滴水一样的相似之处。这说明什么呢?缺乏个性,内心精神世界空虚,致使人的外貌也无个性。这样的外貌,即使有生就的美丽和魅力,但这种美将随着他日益暴露的精神空虚而令人生厌。

不道德行为会使一个人的脸变丑。说谎、伪善、欺骗、说空话等恶习会使一个人的眼睛失去神采,变得呆滞;他回避正视别人的眼睛;别人很难从他的目光中看到思想,因为他把它掩藏起来了。阿谀奉承,拍马屁,这不仅使一个人的目光、面部充满奴颜婢膝的神色,而且给整个身体都留下印迹。这种人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他们为了猜测领导意图,不仅洗耳恭听,力求不漏掉一个字,而且用整个身体来表明自己在注意谛听:俯首、贴耳、躬背、屈膝;随时准备卑躬屈膝,或是听命,或是乞求饶恕。再没什么别的能比阿谀奉承、无原则性更能使人变丑了;一个人若变成另一种人,好像要必须脱掉原来的皮。奴颜婢膝、阿谀奉承特别能毁坏女性美,给她们面部涂上一层奴隶相。嫉妒、自私、多疑、担心“别人瞧不起我”,这些感情也会逐渐使一个人的面容变丑,呈现一种忧郁、孤僻相。保持本来面目,珍惜自己的尊严,这是使人的美得到发展变得高尚的重要前提之一。

心灵美与外形美的统一,是由于一个人有着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形成的。心灵美与外形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一个人如果具有高尚的、有思想的、有道德的、善于审美的、充满激情、意志坚定的个性,那么他本人就是美的,而且能珍惜别人的美。这种个性是依靠集体中的富有思想性的生活、多种多样的精神需求养成的。在这里我们又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我们要让学生从幼年起就为所喜爱的活动所鼓舞,让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要专心致志,心向神往,倾注全部智慧、情感和意志力量。对周围世界和本人能做出情感评价,特别是在紧张的工作中取得成绩后所感受到的一种无比喜悦之情,所有这一切就是心灵美与外形美能取得统一的根源。因战胜困难而感到的喜悦,绝非偶然的成功或获得漂亮的物品所引起的快乐可与之伦比的。

进行这种教育的具体途径是什么呢?教育工作经验证明,实现心灵美与外形美统一的重要途径是参加创造性劳动。应当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尽量多参加创造活动,以培养灵感。在创造活动中,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来,他的心灵力量能全部展现出来。不仅脑力劳动具有创造性,任何一种体力劳动也都具有创造性。在一些平凡的劳动中,如耕田、种菜、管理果树,也可成为真正的、技艺精巧的能手。正是在这些平凡劳动达到创造程度的地方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美。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我们要使普通人、普通劳动者变美。无所用心地单纯使用体力,劳动只是为了谋生,这是会严重损害美的。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竭力使各种劳动都成为利用智力的劳动,这是使劳动充满审美价值的重要前提。一种劳动如果没有智慧因素,那它就没有审美价值。体力劳动的意义越深刻,就越有条件使它具有审美价值。使它变得美丽。劳动的工序完美、技艺高超、充分体现构思,这一切都能鼓舞人,影响人的道德面貌,创造心灵美与外形美的统一。我认识许多热爱农业、从事设计和制作模型的男女青年。这些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是无私的,他们想获得良好的劳动成果,这并不是因为有利可图或能得到报偿,而是因为他们把全部心灵都倾注在自己的劳动上,从劳动的美中可看到人的美。他们热爱土地,他们不论干任何活儿,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做得美。一个人往自己所喜爱的劳动中倾注的心力越多,他在别人的眼中也变得越美。

在那些要求细心和耐心的工序的工作中,能最鲜明地表现出技艺的高低;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内心的精神力量全部倾入智慧和双手的创造之中,那么这种劳动就会是美的。例如,培植果树就是这样一种劳动。这种工作正如制作复杂的机器模型一样要求细心和耐心。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很重视那种不需要付出很紧张的体力而靠头脑智力和高超的技艺来取得劳动成果的工作。生活证明,恰恰在这种劳动中能产生可给人以高尚外貌的灵感。在这种劳动过程中,常闪烁着智慧和爱之光,两手成为智慧的工具,这种劳动对女孩子来说更富有教育意义。让她们每个人都在青少年时期通过劳动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尊严,体验创造所带来的欢乐,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