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到了1882年,实验上的困难同样开始困扰剑桥大学的化学教授瑞利(J。W。SRayleigh)。他为了一个课题,需要精确地测量各种气体的比重。然而在氮的问题上,瑞利却遇到了麻烦。事情是这样的: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瑞利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分离气体。一种是通过化学家们熟知的办法,用氨气来制氮,另一种是从普通空气中,尽量地除去氧、氢、水蒸气等别的气体,这样剩下的就应该是纯氮气了。然而瑞利却苦恼地发现两者的重量并不一致,后者要比前者重了千分之二。

虽然是一个小差别,但对于瑞利这样的讲究精确的科学家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为了消除这个差别,他想尽了办法,几乎检查了他所有的仪器,重复了几十次实验,但是这个千分之二的差别就是顽固地存在在那里,随着每一次测量反而更加精确起来。这个障碍使得瑞利几乎要发疯,在百般无奈下他写信给另一位化学家拉姆塞(WilliamRamsay)求救。后者敏锐地指出,这个重量差可能是由于空气里混有了一种不易察觉的重气体而造成的。在两者的共同努力下,氩气(Ar)终于被发现了,并最终导致了整个惰性气体族的发现,成为了元素周期表存在的一个主要证据。

另一个值得一谈的实验是1896年的贝克勒尔(AntoineHerniBecquerel)做出的。当时X射线刚被发现不久,人们对它的来由还不是很清楚。有人提出太阳光照射荧光物质能够产生X射线,于是贝克勒尔对此展开了研究,他选了一种铀的氧化物作为荧光物质,把它放在太阳下暴晒,结果发现它的确使黑纸中的底片感光了,于是他得出初步结论:阳光照射荧光物质的确能产生X射线。

但是,正当他要进一步研究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天气转阴,乌云一连几天遮蔽了太阳。贝克勒尔只好把他的全套实验用具,包括底片和铀盐全部放进了保险箱里。然而到了第五天,天气仍然没有转晴的趋势,贝克勒尔忍不住了,决定把底片冲洗出来再说。铀盐曾受了一点微光的照射,不管如何在底片上应该留下一些模糊的痕迹吧?

然而,在拿到照片时,贝克勒尔经历了每个科学家都梦寐以求的那种又惊又喜的时刻。他的脑中一片晕眩:底片曝光得是如此彻底,上面的花纹是如此地清晰,甚至比强烈阳光下都要超出一百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元素的放射性第一次被人们发现了,虽然是在一个戏剧性的场合下。贝克勒尔的惊奇,终究打开了通向原子内部的大门,使得人们很快就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04年12月我在湖南长沙师大附中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这样问我:“现在讲学习方法的书很多,到底哪个更有用呢?”我告诉他,其实很多学习方法形式不同,精神实质却是相通的。如果你看了很多介绍学习方法的书,觉得都不错,但不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那么,不要犹豫,立即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学习中去,然后挑出效果最好的那一个。也许你会发现,所有的方法都不好,但这种尝试仍然有用,因为它会启发你创造出更有效更适合你的学习方法。这样的突破虽然无法跟前文的那些划时代的物理学变革相提并论,但你自己得到的好处可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养成了勇于尝试的习惯,谁敢说下一次伟大的物理学突破不能由你取得呢?

第28节:用行动寻找状态

四、用行动寻找状态

我们不要对自己说:“我现在没状态。”或者“我对此缺乏信心。”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鬼话,高考可不会专门挑你“有状态”的那一天举行,我们唯一的办法是让“有状态”成为一种习惯,这就需要学会用行动找到状态,用行动找回信心。

有的同学经常以“状态不好”作为偷懒的理由。他拿起一张试卷,草草的看了两道题,觉得好像都不怎么会,于是他告诉自己:“今天做题不在状态,不如出去踢会儿球,等什么时候有了状态再做。”

如果这样,你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状态”,或者“状态”总是在你不做题的时候来临。上了考场,你会发现,几乎每次都“状态不好”,因为你已经让“不在状态”成为了一种习惯。而找到“状态”的唯一办法就是立刻行动。

一个野心勃勃却没有作品的“作家”说:“我有很多很多的好想法,但是我一直写不出象样的东西。写作是一项很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有灵感才行,这样才会提起精神去写,才会有写作的兴趣和热忱。”

说实在的,写作的确需要创造力,但是另一个写出畅销书的作家,他的秘诀是什么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