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今年》

作者:佚名

结缘银行

袁苑,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现就职于工商银行总行

“三个月来的寻寻觅觅,从中学到很多,人也现实了许多,明白即使是‘皇帝女儿’也有愁嫁的时候。”

结缘银行

袁苑

2003年12月25日,圣诞节晚九点,上晚自习归来,我便接到来自工商银行总行人事部的电话。期盼已久的offer姗姗来迟,放下电话后,百感交集。三个月来的寻寻觅觅,从中学到很多,人也现实了许多,明白即使是“皇帝女儿”也有愁嫁的时候。

我的专业是风险管理和保险学,但这并没有局限我的择业方向。决定就业于银行也很令许多本专业的师弟师妹们感到疑惑。是什么让我做这样的选择呢?

我实习的第一个单位是国家开发银行总行,简称开行。2002年陈元行长提出的实习生计划,对北大和清华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机会。开行实习生是通过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招聘的,消息发布在bbs的sso版上。当时我读大二,看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告诉了同学。因为开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不同于在城市随处可见网点的商业银行,在普通人中知名度不高,所以最后只有我一个人跑去交了平生第一份简历。我想既然是个机会,那就试一试吧。

第一次面试是在学校里,五个面试官。不同于开行的正式招聘,形式简单得我都诧异。五分钟的自我介绍时间里,面试官传阅了我的简历。事实上,我也许只讲了两分钟,经历有限,无非是自己两年来担任过班干部和参加了一些社团活动。面试之后我很是忐忑不安,幸运的是,我接到sso的电话,暑假一开始就可以去开行报到了。

根据专业,我被安排在资产重组保全局。局里的人都惊诧地看着我这个“小朋友”,对我十分友善。

可能就是这一身稚气未脱的样子,让领导深有必须好好教育和培养的想法。现在我仍然难忘H处长事无巨细一一教诲的日子。学识有限,我不能接触具体的业务,H处长便搬来山一样高的国内外资料让我阅读,所以此后在学校学习风险管理理论时和阅读新闻报刊时,我会比较重视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最新进展。另外,我还有机会旁听了毕马威咨询的培训,见到了传说中四大会计事务所的人物。行内岗位公开竞聘让我加深了对一个银行内部人员激励的认识。

我实习的第二个单位是美国第一银行(BankOne)北京分行(简称“北分”)。以前是由香港分行负责中国的全部业务,现在由北京分行负责大陆部分的业务。BankOne原是1998年10月由BankOneCompany与第一芝加哥国民银行(FirstChicagoNBDCompany)合并所形成,在美国为排名第五的商业银行。2004年1月其与摩根大通银行合并。

2003年6月,BankOne北分业务骤增,想找一名兼职的学生。招聘启示仅仅是以个人名义在未名bbs的job版上发布的一篇帖子。下午我把简历回复到邮箱以后,晚上就接到了在此银行工作的W师兄的电话,问我在非典时期是否能保证正常的上班时间。

这个问题真是很现实。虽然当时非典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首都仍然是人心惶惶;本校区的学生没有出入证,“只可出不可进”。面对这么宝贵的实习机会,我左右为难。最后我决定先讨到一个出校证明,以保证兼职正常进行,出校后再作打算。

面试当天,我就在北大南门对面的楼房里租了一个床位,第二天就去建国门上班了。

这是个类似于办事处的机构,基本上没有开展对公众的零售银行业务,主要是为其大客户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很多联系和沟通只需要E…mail、传真和电话就可以。对外的接待和处理棘手问题则由老总和高层出马。

这里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非常忙碌。所以别人教你使用各种设备的tips一定要马上记住,不能总是等着别人帮你。电脑似乎总在升级,我感觉最忙的是系统维护员。

我所在的小组是负责信用证业务的。后来大四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读到一篇文章,提到BankOne的最佳成功实践,很有共鸣。Template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文档上,更重要的是一种高效的工作流程的指导与传播。这个分行,职员不过二三十个人,每个小组的工作程序性非常强,效率也很高,在哪一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