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回头想想,最后的决定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尽管自己当初一直把出国当作目标,也在这个目标的支撑下,信誓旦旦地考了G,但还是在最后决定的关头放弃了这一目标。因为,当我真正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在国外让我花五年的时间来换取一个PH。D的学位,这种生活,我自己并不喜欢。所以,后来当我真正放弃出国,踏踏实实找起工作来的时候,我并没有丝毫的遗憾,只是感觉似乎自己在慢慢地找回自己,慢慢地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找工作——痛并快乐的里程

简历

从一个师兄那里,我拿到了一份颇经典的简历,只是换了内容,保留格式,就解决问题。不过后来,我还是渐渐知道了应聘国企和外企,简历应该有所差别;应聘技术和其他managementtrainee,简历的叙述应该有所侧重。于是,在整个准备简历的过程中,我挖空心思把整个大学生活回忆了一遍。一方面自己回忆着这个大学期间做过的事情,一方面体味着这些事情所能反映的我的品质,及赋予我的价值。要知道一份恰当、充实、得体的简历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很多公司筛选简历的条件极其苛刻,一不小心就成了第一批殉葬者。事实证明,我的简历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投出的大部分简历都有了回音。在此我只想谈两点体会:专业化和有针对性。专业化自不必说,比如简历应该在一页纸中完成,最好不要用彩色纸,格式规范等等;有针对性,就是最好能够换位思考一下,想想用人方更看重你的哪点品质。比如,你应聘国有企业,你的GRE,TOEFL成绩似乎就没有什么正面影响;你应聘技术职位,众多的社会工作似乎也不比一个科研实例来得有效。更负责地说,还可以考虑公司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等,他们更想要哪方面的人才,你是否做过这个方面的事情等等。但要注意,我们并不鼓励伪造简历,编造故事。事实证明这招并不灵验。

一份好的简历是一个有力的敲门砖,说得严重一点:战斗从你开始准备简历的时刻就已经打响。

面试

最优秀的不一定是最后的胜出者,最后的胜出者,一定是最合适的。

找工作始末,少说也面试了十家公司,穿梭在北京的大小街头,淡薄的西服里原本瑟瑟的心也渐渐坚定,就算再不开窍,面来面去,感觉也总会有一些。由于自己英语水平极其一般,所以除了最初投了几家外企之外,我的目标锁定了一些有实力的国企。其中印象很深刻的倒是有几次,不妨拿出来聊聊。

华润置地的一面算是很别开生面的一次面试,属于团体作战。首先是短暂的自我介绍,接下来是在三十分钟内整个团队完成三件事情,并做总结陈词。如此形式,说明公司更看重的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的办事能力,以及在整个团队中的作用。我们小组成员不约而同地达成共识分组行动,于是采纳了我的意见按1:2:2来分组,其中工作量小的事情由一个人来完成。二十分钟后,我们都办完了各自的事情,凑到一起商量陈词,最后,面试官还提了几个相关问题,还顺便夸奖了我们一番,然而其实大家心里清楚,最后入围的也不过一人而已。我有幸成为了唯一入围的幸运儿。总结起来,办事效果不是唯一重要的,重要的是办事的思路,这点也在最后的陈词中能够得到体现。另外,尽量迅速地融入团队并能够倡导整个事情的解决过程,更显重要。这样的表现也会在面试官的脑海里留有深刻的印象。Group的面试,把整个应聘者的名单由一百人变成了二十人。第二轮就是直接见销售总经理了,在言谈中,他似乎更想了解,你的兴趣所在,为什么要加入华润,你怎么样能够说明你是合适的,以及自己未来的规划。聊天进展的很顺利,也使我成为了最后录取的四个幸运儿之一。

北京电信的两次面试是历时最长的一次,中间隔着春节。一面和二面都是几个面试官共同来面试,共同打分的形式。国企的面试都倾向于有一点温和,有一些呆板,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是一种中规中矩的形式,无论最后能不能被录取,你总会觉得面试过程是愉快的。北京电信一面二面的安排让我觉得奇怪,先是部门面试,然后才是Hr面试。一面尽管是部门面试,专业问题也不多,问了一点对国内电信产业的了解,然后又问了些在学校所做的一些事情。二面就是Hr的人来面试,就开始谈待遇、住房等很实际的问题了。尽管平淡无奇,但我还是成为了我们系几个同去面试的同学中的唯一被录用的。

关于面试,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准备二字。当然这种准备有短期和长期之分,长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