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链�パУ牟┦浚�此计鹄矗�庵盅≡穸喟胧浅鲇诜羟车刈分鸪龉�某绷鳎��导噬希�叶匝�跻恢贝嬖谧鸥」饴佑啊⑶吵㈤�沟姆笱芴�取�2003年11月中旬,由于出国动力不足,我放弃了这种念头,开始找工作。这时许多大的外企包括外交部等单位早已启动招聘程序了,令我有些措手不及。有些喜爱的单位都没有来得及投递简历,多少有些惋惜。还好,既然下定决心找工作,之后我就一心一意的盯在北大校园BBS的找工作版上,跟许多一起找工作或已经工作的同学沟通,以保证自己得到充分的信息。

2004年就业市场的一大特色就是招聘程序多数都通过网络进行,我参加的几场传统的各展览中心举办的招聘会,除了赶过去支付门票和场内价格不菲的简历复印费用,几乎无功而返。许多在场的招聘单位也只是为了宣传。一般来说,稍具规模的公司和单位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接收简历。所以在找工作过程中,很强烈的一点感触是,如何利用网络,更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与人沟通,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必备的一项技能。

我的战略是多投简历,多争取机会;拿到offer后再进行选择取舍。在投递简历时,根据兴趣和专长,我考虑的行业面主要集中在传媒和外企这两个方面,此外我还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像每个刚开始找工作的毕业生一样,2003年11月份的我,充满自信,饱含激情,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一流学府的硕士学历,半年欧洲交流经验,专业八级的外语水平,宽广的综合知识面,丰富的媒体实习经验……

然而,没过多久,我就开始垂头丧气了。当我们的教育在大声呐喊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时候,就业市场却并没有打开太多机会的门。我应聘的新华社参编部和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事司需要的人才都非常专业化,比如新华社参编部主要需要书面英语翻译人才,除了扎实的英语基础外,一天八小时对着电脑的翻译工作需要练就非常沉静稳重的性格。而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事司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基本上要达到专业高级翻译的水平。在投递这些简历之前,我对他们的了解是有限的,信息的欠缺导致了选择的错位。

我的另一个目标是外企,不幸的是,在中华英才网上投递的电子版简历纷纷折翎,有几家竟没能得到笔试资格或者初面。那时的我,对自己的能力、言谈和气质颇为自信,很有把握在笔试和面试中胜出,然而面对连面试资格都没有的情形,我只好望洋兴叹了。当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我第一次感到了生活中的诸多无奈。冷静地分析起来,除了客观原因外,这可能与我制作的简历不够精致有关,另外,从结果来看,在外企就业市场上,除技术类人才外,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甚至还有年龄上的劣势。此外,制作简历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简化,符号化的编码过程,筛选简历的过程是高效率的,然而也是非人性的,容易让人以固定成见来判断。比如,作为女性,就很可能意味着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处于劣势,这在体制内的单位表现的尤为明显。

仍然很清楚的记得我去新华社面试的那场经历。在通过了新华社统一的考试之后,按照成绩排名,我从报考参编部英文编辑的80多名应聘者中被选拔出来,进入最后的面试。被通知参加面试的一共有16位学生,我们被告知在新华社大门前等候聚齐,然后由面试老师集体带进去。在大门口等候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位来自北京另外一所大学的英文本科同学,我知道面试名单上没有她,但是因为有内部关系,所以她能够来破格参加面试。刚走进这个国家级通讯社已颇具年代的大楼,就已然感受到这里有条不紊的生活节奏,我突然有一种历史错位感,一种格格不入的心情,以前设想的种种神圣与荣誉竟然被一份压抑感所代替。

我们被安排在一个会议室里,耐心的等待几位面试老师的到来。大概40分钟以后,几位参编部的领导终于聚齐,人事部主任对新华社参编部的各位领导以及业务情况作了一小时左右的介绍,其间他一再强调参编部工作的重复性和枯燥性,这是事实,此外也有他的一份苦心,毕竟我们十几位应聘者中最后只可能留下几个人,这样的表述至少让失败者不会觉得特别惋惜。随后这位人事部主任就提出让我们16个人轮流进行自我介绍。也许是受了气氛的影响,这次大家都惜言如金,每个人只用一两句话简单地介绍了名字和毕业院校,之后就沉默不语了。接着人事部的老师就请大家就不明白的地方提问,和我参加的外企的热烈的讨论不同,我们十几个人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