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段日子,在国贸的两座楼我完成了自己绝大部分的面试。算起来有些遥远和陌生,可似乎又亲切的恍如昨日。事过境迁,歌手唱的歌已从伍佰的老歌换成了别人的新歌,也许现在的这位歌手已经不是当时的那位了,但对于我,都是一样的。

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些人,总有些事,总有些岁月,总有些记忆,是值得我们珍藏的……

去年上半年印象最深的毫无疑问是“非典”,所以要谈论那时候的事情都不得不从它谈起。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去附近的元大都遗址土城公园去练习口语,在公园里面河边的土坡上大声喊,虽然那条河的味道不太好闻,尤其到了天热了以后。

特殊时期的练习使我的口语在实战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为后来面试外资咨询公司和投行打下了语言上的基础。那时我从网上买了很多书回来看,在那之前每天都忙于上课做作业读资料(因为光华的课程还是比较紧张的),几乎没有大块的时间读点“闲书”,而且那时也是非常好的机会可以让我能静下心来思考些问题,好好认识一下自己和当前的社会,考虑一下前方的道路。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非典”教会了我很多道理。其一是,如果某些时候外界的环境急剧变化无法控制,短期内无法完全看清楚形势会如何发展,此时我们要尽量保证头脑清醒,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不要太受别人的影响。要能很快的去判断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计划。

另外一个道理就是事物之间的辨证。“非典”影响了我们正常的学习,但同时也让我做了很多以前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CFA考试推迟到12月份,谁又能想到后来它竟会与德意志银行的面试相冲突(这件事情后面会详细讲到)。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常常告诫自己,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太在乎一池一城。

当时那我也一直在留心暑期实习的机会,并专门花时间去研究了一下简历和求职信的写作,看了很多专业人士写的文章,在美国Purdue大学和一些专门网站(如VAULT、MONSTER等)也看了很多东西。

面试贝恩(Bain)咨询公司是我那时的主要经历。我当时是网上申请,很快等到了他们的电话面试,直到6月的最后一天等到了第二次面试的通知,那时北大刚解除“禁令”,我刚刚回到学校,我竟会是在北大南门保安室的小屋里接受了第二次面试。

也许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面试,所以直到现在,当时的很多情景仍历历在目,在北大南门保安室里的那半个小时更是让我记忆犹新,每每想起都会让我记起成长道路上的激动与喜悦。

在去年的找工作过程中,由于我本人将目标主要集中在投资银行领域,所以如果要以我找工作的过程为线索,我可能无法绕开一家银行,那就是德意志银行(DB),Bain给了我第一次电话面试,而DB则是我的第一次face…to…face(面对面)的面试,也是我正式开始找工作后面试的最早的一家。

DB在10月底和11月初用了两天时间就结束了一面和二面,并且很快通知我2003年12月即到新加坡参加最后一轮面试。于是,在随后的几天里我做了三方面的准备——专业,DB,和其他一般性的面试问题。专业方面包括理论知识(主要是固定收益证券、外汇、Option、Swap等金融衍生品方面的内容)和现实的市场(主要是全球经济走势,中美利率水平,中、美国债市场,全球外汇市场主要几个货币的走势等);关于DB本身,我把它最新的年报给下载了下来,打印了一部分研究了一下,对其历史、背景、企业文化、近几年业绩、银行战略、排名奖项等仔细看了一遍,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然后就是准备了一些一般情况下必问的问题,把自己的经历和优劣势做了一个分析。最后让我的好朋友帮我做了两次模拟面试,热热身就上阵了。

第一轮面试在清华经管学院楼里举行。面试官除了开始问了一下我的基本情况以外,其他的问题几乎都是有关专业和市场的,如,你了解市场吗?你投资吗?等等。后面还问到了美国和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等更加专业的问题,平时有一些了解,但并没有记得很清楚,所以答的心里很没底。然后他又问我一个类似于咨询公司面试的小的case,让我估算一下北京市应该开多少家自行车修理铺,可能是要考察一下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很快就提出一个框架,然后一步一步假设推理,直到得出答案,结果比较满意。听说过投行面试有时会问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