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李隆基埋葬武惠妃于长安近郊,似乎有追思之意,到骊山,访敬陵,那会很方便。

朝臣们发现,刚毅、有时残狠似太宗皇帝的开元皇帝,对武惠妃的确是多情的。一般皇帝的友情,及于生前之人,而李隆基及于死后。

寿王在随父皇看了母亲的坟地回来,心情转好,他从父皇对母亲的深情忖测,葬礼一了,自己当会被立为太子。他甚至设想,父皇可能会在行葬礼的那一天,宣布自己为太子。

开元二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巳末,大唐贞顺皇后下葬于敬陵,仪式极为隆重。仪队、皇族及百官、禁军、送殡的队伍排列,亘五里多长。许多年来,后妃的殡葬没有如此大的场面。甚至,已故睿宗皇帝的葬礼仪仗,也不过如此,由此可见李隆基对父亲尚不及对武惠妃。

可是,寿王所期望,在葬礼时或葬毕回都城宣布自己为皇太子的事,却没有出现。

据说,皇帝在武惠妃死后,心情一直不好,葬礼之后,皇帝除了平时上朝外,在宫中休息,很少召大臣入宫议事,自然也不闻有行乐。立太子的事,一再耽误,如今,好象将之搁了起来。

挨到三月朔日早朝后,依然消息沉沉,寿王终于真正着急了!

在外面,咸宜公主和杨洄,也有着不安,他们支持寿王为太子的立场很明显,一旦寿王不得立,对他们,会是很大的打击。于是,杨洄和寿王联络了,再密访宰相李林甫,请他再进言。

在武惠妃死后,李林甫对请立寿王为太子之事,虽然和以前一样,因为他曾建言,寿王得立,对他的权位总是有好处的。可是,老于宦事的李林甫,看出情况并不太好,他不愿再直接出面了,但他又不能不管,于是,他转托了人,暗示御史大夫李适之上表,奏请皇帝早立储君。

李林甫以为,李适之上表,皇帝会重视,也会和自己商量,到时,由皇帝问及再行看情形而提出,自己所担的干系就比较轻了。

李适之是大唐的宗室,在朝中声望很好,他和李林甫虽然同是宗室,但是政治路线并非死党,只是相处不算坏。李林甫巧妙委托不相干的人而请李适之进言的。李适之认为此事也应该做,便上了表。

可是,这位大臣的表章上去,皇帝既不批复,也没有找宰相商量,很快,时间已过了三月中旬。

李林甫的暗中设计落空了,这位识时务的宰相就谨慎地不再接触立太子问题。

在寿王邸,李瑁有似热锅上的蚂蚁,在寝食不安中,而且再也无心陪伴美丽好动的妻子游乐了。虽然这是长安的好春天,但寿王府,却密布着愁云。

杨玉环终于发现了,她由爱的关怀而接触问题。

于是,李瑁在一天晚上,灯下对坐时,告知妻子:“玉环,情形是这样的,父皇嗣位,于开元三年立太子,就是去年被废杀的那位,算是我的长兄,在去年事变之前,父皇对长兄早就不满了,因为母后的缘故,内外都传说我将嗣承,我并无这野心,但母后却希望我能取得太子地位,这几年,我在生活行为上也很留心,不让人议论我。玉环,皇家的事,兄弟无情,甚至父子也无情,我朝,太宗皇帝屠杀兄弟,再迫高祖皇帝嗣位,父亲的情景也一样,皇储哪有自己不愿做皇帝的道理,是被形势所迫啊!其中还有许多谋位纂权的可怕故事,一时也说不清,慢慢地,你便会明白。假如我从来不曾被考虑做太子的候选人,那末,我为诸王之一,可以平平安安,但内外都已知道我将会为太子,一旦得不着,落到别的兄弟身上,他们会猜忌我,以为我会因得不到太子地位而怨,或者造反,那时,他们会迫害我!”

杨玉环仍然有茫然之感,思索着问丈夫:“阿瑁,照我听到你所说,皇帝已允承以你为太子,为何又会变呢?你又没做错什么事?”

“玉环,我朝的太子地位,从开国以来就是不稳定的,一般说,有功有权的皇子得为太子,此外,有立长和立贤之说,长是有定份的,贤就没有标准可说了。立我,人们说是立贤,其实,我又哪能称得上一个贤字,只因母亲领袖六宫,得父皇宠信,因母及子而已。现在,母后死了,我在宫中失去了依仗,贤名自然也就没有了……”

这样一说,杨玉环明白了一些,也为此而有了忧虑,她问丈夫,如果不得为太子,是不是一定会被迫害?

李瑁回答她:“不是一定,但可能性很大。”

如此,明朗的寿王妃也有了愁恨,她在室内感到闷,挽起丈夫到外面走动。

那是八百里秦川明匀净丽的春夜,他们在自己的园中徘徊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