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稹4诱飧隼�右部煽吹剑�幸窖Ю镄矶嗄谌荩�家怨δ芟窒蟪鱿郑�涫刀加形镏驶�〉模�皇侨嗣腔姑挥幸桓龈龅亟铱��靼樟恕�

再举一例:中医“脏象”里的“肝”,它和西医的也几乎全不一样。如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能像将军一样出谋献策;又说“怒则伤肝”,这些都说明它又有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等的功能;又说“肝藏血”,说明有调节血储量的功能,这点和西医有些相似;又说“肝开窍于目”,这肝还与眼睛有关系;又说“肝主筋”,连神经系统的角弓反张,抽搐抽筋也与肝有关。可见中医的肝很大一部分是西医神经系统功能的归类。同样地,这些也与那个胁下的“肝”是不搭界的。因此俗语说“大动肝火”中的肝是中医的肝,不是西医的肝。因为中医的肝,是属神经神志方面的,才能发怒动“火”;西医的肝,不属神经系统,也无所谓“火”。又成语“肝胆相照”,也应是中医的肝、胆,因为这成语是指推心置腹、互相理解的一种精神状态,不是真的把内脏的肝胆拿出来“相照”呀。因为中医学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所以这种已深入民心的成语是很多的。

看病时,对病人解释,更要说清。比如对一个病,中医叫什么病、证,西医叫什么病,要说清,免得造成误解。比如你用中医方法诊得是“肝气郁结”,你就得告诉他是中医的说法,是情志抑郁所致,不是右胁下的肝脏有气了……又如诊得“肝火上炎”,告诉他这不等于是西医的肝炎。如果病人一定要问他得的是不是肝炎,那就要告诉他“肝炎”是西医的病名,它有严格的诊断依据,是否有肝炎,就得按西医标准去做肝功能等相应化验才能决定。在治疗上也应这样,病人如果想用中药或中医方法求治,你就得按中医学的一套望闻问切四诊八纲得出是什么“证”,再给开药。如果他想吃西药,你就得按西医的一套给做各种检查得出是什么“病”了,再给他西药。比如病人问是否贫血,你一看面色不很红润,唇、舌颜色较淡,脉象细沉,皮肤苍白等等,应该属于中医的“血虚”证。但你就不能说是贫血,只能说“可能是贫血”,因为血虚(俗称血亏)是中医的“证名”,它含义较广而笼统,用的方药,也广而笼统,只要辨证明确了便可施治。而“贫血”,是西医的名词,它的要求严格而细密,必定是要血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少于正常了,才能诊为“贫血”;否则,你将“血虚”混称为“贫血”就不科学。所以他如果想吃西药,你就得叫他去化验血液后才能决定。当然,血虚、贫血有些相似,但不相等。比如有的人生来或受凉等而皮肤脸色较青而白(可能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等缘故)——只要又加脉象沉细等,诊为“血虚”不会错,但不经验血,你就主观地说“你是贫血”,就不对了。严格说来,你这医生就不科学。特别在这中、西医学概念易于混淆的条件下,更应严格辨明。

【问】好,你上面举例说了一大通,意思是说中医脏象学说里说的内容都是功能现象,不指实物了?既然这样,只见现象,不见实物,是一切“空对空”,你这中医学不是说了几千年的空话?

【答】对,是这样,这是中医学的总特点。你这“空对空”一词,算是“悟”出中医理论的“总关键”来了。但是你别急:第一,这功能现象是有物质基础的,即这“空”来于“实”。比如中医里的“心阳不足”是一种病证。拆开来看,“心”是空的,因为说了“心”不是指可见的会跳的心脏,大多是指看不见的意识思维活动的表现;“阳”更空,拿不出来;“不足”更非实物。但是这“心阳不足”是来源于中医经验中病人有面色苍白,心悸怕冷,嗜卧自汗,舌质淡,苔白,脉象细弱而迟(慢)这些症状体征的,这些症状体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不是来源于“实”吗?倒是中医学把这些“实的”概括上升成了总的“空”的概念,便于下一步治疗上总的处理,因而提供另一个思路,这样就更好了。当然,人是物质的,可是作为特殊高级动物的“炫”,又更是功能、意识、精神占很大成分的,这功能不是更重要吗?再举个例子,大科学家霍金,电视上最近所见,他除了一只眼睛、半个脸和几个指头能动之外,“物质身体”对他来说是很少的了,但因为他的大脑功能特强,思维功能特盛,所以仍不失为世界之大科学家也。这些也都是可启发我们对医学问题思考的。第二,“功能现象”会有“功能现象”的方法来治,这治法却是实物的。举例:俗语说“头昏脑涨”,这是一种病。以西医看,高血压、贫血、内耳病变等都可引起。在中医里叫“眩晕”病,中医也分很多类型(中医叫“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