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 (第1/4页)

氐乃拇ǹ谝簟�

他是四川来的,那你们几个呢,也是那里的人吗我转向其他三个人。

我是云南的。打耳钉的一个小伙子开了口。

额是陕西的。穿着带窟窿牛仔裤的一个也回应了我。

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长得较为英俊的小伙子,他只是抬头瞅了我一眼,之后又迅速地低下,并不打算回答我的问题。

这让我颇有些失落,要知道平时在学校里,虽然我和妹妹很少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和文艺节目,但从来不乏有一些超自信的男生对我们搔首弄姿地暗示,信誓旦旦地表白和花言巧语地搭讪,不曾想今天却被一个小伙子给冷漠了,心里非常不甘,再次盯着他问了句:你家是哪里的呀语气尽量的温柔平和。

谁知他抬头望了我一眼后,又是低头不语。

我有些尴尬,左右为难起来,不知道用什么话语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华露此时有些看不下去,语气十分不满地瞪视着那个沉默小伙子:你怎么回事啊我姐跟你寒暄,你怎么连理都不理

那小伙子依旧不说话,低头沉默着,似乎认定了沉默是金这句话。

这时候,年龄大点的四川小伙子对我和妹妹开口解释:他是哑巴,家是河南的。

我听后心里一阵酸楚,没想到他竟然是聋哑人,望着他英俊却凝重的脸,眼角禁不住潮湿起来,也许是他悲惨的命运,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和妹妹这些年的艰辛,心有怜悯吧,忙拭去眼角的泪渍,向他致歉:对不起,我不知道你开不了口,请原谅。

他抬起头,对我微笑了下,摆了摆空闲的那只手,并指了指我们姐妹和其他三个小伙子,最后食指在耳朵旁画了几圈,意思一目了然:没关系,你们几个随便聊吧,我听着就行了。

原来你能听得见,只是说不出我对着他感慨了句。

不料他却摇摇头,指了下自己的耳朵,连连摆手,表示耳朵也失聪听不见。

我纳闷了,忍不住追问:既然听不见,为什么我说的话你都能理解,我并没有做什么聋哑人手势啊

他依旧是温暖地笑着,用食指轻轻地敲了敲自己的嘴唇。

这是这次的手势我没有看懂,疑惑起来。

另一侧打耳钉的云南小伙子给我解释起来:他是通过观察你说话时的口型变化,解读你说了什么。

我惊讶极了,虽然知道聋哑人可以通过长期观察说话者的口型,练就出一项特殊技能,叫做读唇术,但是这有很大的区域性,因为不同地方的人说同样一句话时,口型有很大的差别,而他是河南的,离这相差两千多里,怎么能用读唇术知道我在说什么呢

妹妹和我有着同样的疑惑,不过性格迥然,她直接向那个聋哑小伙子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就算你会读唇术,也不能哪个地方的口型都读出来吧,他们三个加上我们姐妹俩,可是四个不同的地方啊

他听到质疑后并没有生气,脸上依旧露着迷人的微笑,用手指了指另一边的云南工友。

那位打耳钉的小伙子忙向我们解释起来:这个疑问我们以前干活的时候,很多工友也提过,他给我们比划了一通也没有明白,后来回到宿舍用笔交流才弄懂的。

他说汉语的方言主要有七大种,分别是北方话、客家话、吴语、赣语、湘语、闽语还有粤语,他在工地接触了这几个地方的人,细细研究过他们的口型并通过大家的行为验证后,已经掌握了五大类口型的读唇术,虽然不能百分百准确,但十之不会错。

听后我和妹妹惊愕不已,脸上写满了赞叹,读心术本就很难学,他一个工地干活的小伙子竟然掌握了七种,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人才了,完全不用在工地板砖砌墙,就算没钱创办自己的培训机构,随便找个聋哑学校当老师绝对没问题,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帮他一下。

打开话茬之后,大家聊得话语多了起来,相互之间熟络了,没了拘谨和客套,要不是接下来出现的一件事,我都差点将车上席子里裹着的父母给遗忘了。

当时聊得很投机,无话不说,他们四个也在我们姐妹面前露出了原始形态,时不时地说几个带荤腥的段子,看着我和妹妹假装嗔怒的指责和会心的笑意,他们兴奋极了,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高兴地抽起香烟来,由于车斗子上风很大,不会闻到多少烟味,所以我和妹妹没有制止和反感,随他们去了。

冷不丁的,在外环路上平稳行驶的汽车突然哐当一声,剧烈地颤抖了一下。

年龄稍大点的那个小伙子嘴巴里的香烟脱落,掉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