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先�龇较蛞缓衔В�淙吮爻晌椭兄�睢�

接下来,一般程序应该是:高波服从松木的指挥,松木听本庄的话,堵住马占山“西进之路”。

但实际操作过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高波是什么人,朝廷派来的近卫部队,官品虽然不高(少将旅团长),但地位高啊,怎么能听你们两个瞎指挥呢?

当下,他招呼也不跟松木打一声,就点齐本部骑兵往北去了。

日军的指挥官人人都认为自己牛。松木也有主意,认为马占山往东的可能性更大,但他对高波和本庄繁这两个牛人都不愿得罪,毕竟一个是有路子的,一个位居老大。

那怎么办呢?

这兄弟脑子倒也活络,他来了个三全其美,把部队拆三份,朝北、西、东三个方向去,一样也不少。

恭喜三位,贺喜三位,都猜错了。

马占山三个方向都没去,他偏偏是往南,准备沿松花江东进和李杜的吉林自卫军会合。

一个吉林,一个吉林自卫军,虽然只差三个字,但一个往西,一个往南,南辕北辙,两个概念。

真够丢脸的。

事实上,就在三个小子胡蒙瞎掰的时候,马占山早已穿过他们想象的“活动区域”,正走在南行路上。

但这条南行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就在通过铁路时,大部队终于被驻扎路边的一支日军大队发现,后者跟只苍蝇一样叮在后面,怎么赶都赶不走。

我们还记得,在江桥战役时,每遇危急关头,或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马占山总有奇兵,或埋伏,或包抄,或堵截,往往会使战局发生重大扭转。

这次也不例外。

就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战斗进入白热化之际,一支骑兵部队突然杀了出来,从日军侧背。

日军大队长一阵惊喜:一定是高波骑兵旅团。

兄弟撑到现在,总算是把你们给盼来了。

敬礼。

对方回的礼是劈头一刀。

是马占山的部队!

日军大乱。

能不乱吗,千盼万盼,望眼欲穿,来的却是对手的援军。没点心理承受力,根本接受不了啊。

马占山趁机脱身。

虽然暂时转危为安,但并未完全脱离险境。

松木后来能做到大将,当然并非笨蛋一个,他终于发现了马占山行军的方向和意图。

再次拉网,围追堵截。

真正的高波旅团快马加鞭,终于赶来了,隔着一条河,他们看到了马占山。

马占山没溜,等他们渡河。

莫非他想半渡而击?

半渡而击是个好打法,但那也是需要资本的,起码要有点火力配备吧,马占山现在全是轻装上阵,没有重武器,想“击”缺乏条件。

不过他有替代品:骑兵的冲击力。

高波旅团的前锋刚刚离舟登岸,还没来得及跨上马背,马占山已指挥骑兵,挥舞着马刀,旋风一样冲了过来。

狠着劲儿砍啊。

日军被打蒙了。

我说,都是近卫师团的一流部队,别哭丧着脸,拿出点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来嘛,long long ago,我们中国有位将军叫项羽的,就这么干过,还成功了呢。

日兵甲:你倒说得轻巧,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项羽那有多少人马,而且他是有备而来,砸个烂锅,毁条破船都在计划之内,不一样。

日兵乙:马占山没打招呼,我们也没准备,马鞍还没摸着呢,怎么打啊。

日兵丙:快给我一条船,让我划回去,准备好了再来……

马占山告诉他们:不要想了,有本事游回去吧。

日军除了江岸上被砍死的外,河里面淹死的也不在少数。

真该在家好好学习一下游泳技术再来的。

对岸的日军骑兵很多,可是只能看着干着急。等他们大喊大叫地划了船赶过来,马占山和他的骑兵们又跑得没影了,剩下的工作就只能是给自己人收尸。

吃了亏以后,人的心情难受哇。

这里需要探讨一个技术性问题,为什么日军在拥有一个骑兵旅团之后,马占山仍然能够这样“自由而随便”呢?

这就好像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有一位调皮的同学,老是走进走出,偶尔还翻翻老师的课本,拿拿小朋友作业什么的,但其他人就愣是看不见,也没人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