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1/4页)

肯定哪个地方出了差错!

通过萧振瀛的提醒,宋哲元终于回忆起不久前发生过的一件事。

在北平开内部军事会议,大家划分防区。张学良拿铅笔在地图上信手一划,对宋哲元说,你守喜峰口。

宋哲元上去一看,认为给29军的防区太多了一点。

少帅说,你别怕呀,旁边不还有个何柱国吗,他可以帮你。

不提何柱国犹可,一提,宋哲元不乐意了。

这兄弟刚刚丢了山海关,一个败军之将,他能给我帮什么忙,不添乱我就谢谢他了!

张学良听完这句话,当场僵住,好半天都没能抬起头来。

其实,宋哲元是个性格直爽、说话不会拐弯的人,当时在会上嘀咕了那么一句,纯属有口无心,并没有想得太多。

了解事情经过之后,萧振瀛跌足长叹。

看来张学良开始忌我们了,他把29军防区由喜峰口换到冷口,是害怕29军会抄袭滦东的东北军之后路!

都什么时候了,作为三军总指挥的张学良竟然还存有这种心思,宋哲元听得目瞪口呆。

事已至此,宋哲元也十分无奈,这下总算知道什么叫祸从口出了。

那我们依令去冷口?

萧振瀛想了想,摇摇头。

冷口是孤绝所在,仅有小道跟外面相通,路远天寒。如今东北军又有猜忌防范之心,29军到那里去,在补给上肯定会遭遇困难,这对于今后取胜是极为不利的。

宋哲元看着自己的军师,那你说怎么办?

萧振瀛看了看四周,忽俯耳低语:抗令不遵!

宋哲元吓了一大跳。

我没听错吧,上次就是因为我说话不注意,才招来麻烦,如今再公然抗令,后果岂不是更难预料。

萧振瀛说不妨。

我们可以先派一支骑兵到冷口去做个交代,然后用我个人的名义发电,分别报张学良和蒋介石,请求让29军驻守喜峰口。

宋哲元点点头,也只能这么办了。

电报很快就发了出去。

这两封电报粗看没有什么,推敲起来却大有讲究。

什么叫个人名义?那就是跟组织没有关系,这首先就把29军的责任给撇清了。上级的命令部队还是执行了,现在只不过发表一点我自己个人的观点而已。

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双方都有台阶可下,而且转圜的余地还大得很,所谓人情通达,就是时时、事事、处处都要照顾得到。

要说服高层,使29军不去冷口,就得先把为什么要守喜峰口的道理给讲清楚,说透彻。

萧振瀛在电文中分析得头头是道。

喜峰口在长城一线的位置十分险要,三大关隘之中,仅次于古北口。与冷口相比,这里离平津更近。明史中记载,当年皇太极率军南下,特意绕开袁崇焕镇守的山海关,正是从此处突破,并形成了对北京城的包围。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袁督师紧急赴援,亲冒矢石,一身盔甲被射得跟张刺猬皮差不多,最后虽然成功地解除了京师险情,却因为清人施了离间之计,反被自家皇帝给撸了,而大明朝也终于自毁长城,酿成亡国惨剧。

历史往往会重复。如果没有重兵设防的话,关东军将会轻而易举地突破喜峰口。

喜峰口一旦完全失守,冷口守不守都已毫无价值,一则滦东的东北军将失去退路,二则,关东军可和当年清军做过的一样,直接兵临京津城下。

萧振瀛的电文完全是依事论理,就算张学良看了,也难以挑出毛病。

蒋介石此时正在华北,他看过电报之后,即刻复电照准。

这封电令让蒋介石发现了萧振瀛的另外一个才能,那就是除了长袖善舞的纵横之术外,在军事上也有独到见解。

此人堪用。

蒋介石亲自召见萧振瀛,让后者给他汇报华北军情。

末了,他再三嘱咐萧振瀛,长城抗战关系国家存亡,你们守的又是险隘重地,一定要豁得出去才行。

第50章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1933年3月9日,29军先头部队进入喜峰口。

在实际交锋之后,才发现鬼子不是那么好打的。

由于枪械简陋,在喜峰口,29军平均每打死一个日军,己方就得倒下几十个人。

情况越来越严重,请求紧急增援的电报不停地从前线发往29军军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