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 (第1/4页)

宋美龄当然不能让她去。大家是去办事的,不是上刑场,夫妇两人这么一路哭哭啼啼,就算去了西安也不成个体统。

劝住了蒋太,宋美龄自己的心里其实也是七上八下,不知道前方等待她的将是什么。

到了洛阳上空,她往下面一看,飞机场上轰炸机排列整齐,正待命出发呢。

一行人立刻在洛阳作短暂停留。宋美龄端出空军之母的架势,告诫空军将领们:绝对不准进攻!

再登机往西安飞,离目标越近,心情也越忐忑,终于在到达西安飞机场上空时,女强人支持不住了。

她悄悄掏出一支左轮手枪,然后塞到端纳手里。

如果军队哗变,无法控制,士兵要碰我的话,请你立即朝我开枪,万勿迟疑。

端纳连忙安慰对方:不会的,他们不会碰你。

请答应我吧。

她几乎是用哀求的眼神望着身边的老外顾问。

等飞机真的在西安城着陆,宋美龄却又马上恢复了镇定从容的神情,似乎方才的一切都不是发生在她身上。

张、杨闻讯,急忙来见。对他们来说,这个场面比较尴尬。一般而论,你抓了人家老公,做老婆的就算不跟你玩泼妇的一套,满地打滚,至少也会怒容满面,兴师问罪。

但是宋美龄的样子跟以前全无区别,好像她是出公差,正好偶然路过,来看看各位的。

尴尬很快就变成了自然,大家再说话就方便多了。

宋美龄敢于到西安来赴险,并不纯如蒋鼎文的太太那样“要死死一块”,她从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判断,张学良不会对她怎样,至少不会把她关起来做人质。即使在情绪差一点失控时,她担心的仍然是无法控制的士兵,而不是张学良本人。

见面后,她注意到张学良“其状甚憔悴,局促有愧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这一判断。

当然,仅此还不够。她要从侧面小小地试探一下。

宋美龄用一种很不经意的语气对张学良说:等下你就不要让你的部下搜我行李啦,主要是翻乱之后不好整理。

张学良闻言大惊失色。

夫人何出此言,我怎么敢这么做呢。

此时的宋美龄对自己的安全已经有了几成把握。

礼,很重要。有了礼,才有敬。有了敬,才有惧。有了惧,才可以慢慢劝解。

她一路观察,发现西安的街道上并没有出现自己原来想象中的混乱情景。这说明,张、杨仍能控制得住军队。

现在紧张的人变成了少帅。

把宋美龄一接到张宅,他就赶紧问,要不要马上安排见一下“委员长”。

宋美龄笑了笑:不急不急,先坐下来喝杯茶好了。

她当然希望立马就能见到自己的丈夫,可是这事急不得,必须让张学良意识到,自己的心情一直很平静,而且始终是信任对方的。

此后的很多细节,老版本的电影《西安事变》都交代了。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这个场面:蒋介石早上翻《旧约》,上面写着一句话,大意是从前英雄救美,现在要美救英雄了。

但实际上这位落魄之人当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在见到宋美龄突然出现在面前后,他起初是不敢相信——不是已经交代宋子文,让你们都不要来了吗。然后是眼睛一闭,“愀然摇首,泪滑潸下”:完了,你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接下来,自然“美”先得安抚“英雄”,但最关键的还是考虑怎么把“英雄”给救出去。

此时除宋氏兄妹代表的主和派外,第二股力量也早已进入了西安,而不管是主和派还是张、杨本身,若没有这股力量的合作,西安事变仍不可能得到和平解决。

宋美龄劝蒋介石见一个人。

这个人叫周恩来。

在西安事变猝发时,陕北中央原先也是不知情的。证明消息确凿后,大家第一个反应是大快人心,第二个反应是“罢免蒋介石,交人民公审”。

局外人很难想象国共之间的积怨,那是一种真正的血海深仇,十年征战和厮杀,使彼此在对方眼中早就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即以分立两大阵营的黄埔学生而言,十年之前,他们曾是同窗,是朋友,可以彼此问候,然而十年之后,却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互相拥抱的理由了。

当时的鄂豫皖是国共黄埔将领争斗的主战场。红25军军长蔡申熙(黄埔一期)战死时年仅25岁。临死时,他对陈赓说,如果你能见到“蒋校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