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 (第1/4页)

离上海郊区都有很远一段路。

但是南京统帅部指令刚刚下达,张治中一夜之间便率87、88两个德械师开入了上海市区。

第二天早上,上海市民一觉醒来,竟然发现满大街都是头戴德式钢盔的正规部队,仿佛是从空而降一般,不由得个个惊喜交集。

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如此神速?

闪击战的第一个要素是速度。

中国军队的机动效率向来很慢,张治中能一下子把分针拨到这么快,缘于他已将京沪线的火车和汽车都尽可能集中起来,集中装运,集中行动,速度想不快都不行。

速度有了,下面就要奇袭,张治中本定于8月13日拂晓以前展开攻击,乘日本海军陆战队还未回过神来,就来个一扫而空。可是关键时候,南京政府又突然犹豫起来。

犹豫是出于外交的考虑。

在上海的中立国提出了24小时调停建议,8月13日尚在24小时范围之内,所以蒋介石想再等一等。

8月14日,“八一三”淞沪会战才正式打响,此时离张治中进入上海市区已过去了整整两天。

就像张治中所分析的那样,日本人要打完华北才能顾上海,所以才没马上在上海重开一局。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虽然已做好输送日侨回国的准备,但请战报告一直未在米内海相那里得到批准。

张治中倘若能如期闪击,击他个措手不及是有可能的。

恰恰是两天的停顿,给了长谷川清以时间,使他得以从容部署防御。

第51章 夭折了的速度(2)

德国人的闪击战后来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希特勒以外交掩护战争,外交为次,战争为主,而当战争为外交所误,任何奇袭或高明战术都难以获得成功的可能。

不过由于当天出动的是孙元良第88师的主力精锐,所以虽是攻坚,但仗打得总体还不赖,尤其是黄梅兴旅攻击能力很强。

黄梅兴外号人称黄老虎,端的是位虎将,他从左翼旋回,猛地向海军陆战队撞击过去,顿时把后者撞得龇牙咧嘴。

接着,黄梅兴又采用“逐次前进”的方式,像挤牙膏一样,一点点把对手往墙根里面逼。

这边“逐次前进”,那边就得节节后退,退到最后,长谷川清不得不把特制的钢板防盾都拿出来,以遮挡前方如雨的枪弹。

到了中午,黄梅兴越战越勇,已经打到了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附近。战场之上,日军遗尸遍地,剩下来的人,有的躲进司令部,有的则慌不择路,逃进了公共租界。

如果是闪击,战果会更大,但在变成攻坚之后,一遇较为坚固的障碍,前进就十分困难。黄梅兴不管打得多么顺手,实际的据点却并没有拿下多少,他自己也在当天的战斗中殉国。

晚上,张治中接到政府命令:不可进攻,待命。

当然又主要出自于外交上的考虑。

接下来的两天,都是“待命”,只能做一做攻击准备。

随着时间的延续,张治中感到这样不行,日本海军陆战队会得到增援,援兵一到,阵地战就更加难打了。

无论如何,要在对方援兵登陆之前,先把岸上的这些据点多拔掉一些。

8月17日,张治中请得旨意,遂发动第二次总攻。

他将这次总攻命名为“铁拳计划”。

已经两天没有大的动静,长谷川清必然会有所麻痹,现在我再给他来个闪击战,一定能用铁拳把他打到崩溃。

铁拳所向,果然凶猛。

在铁拳行动中,张老师“如何攻”的课题成果被付诸实践。

攻击部队按照当时画的地图和册子,很容易就找到了陆战队的地堡。围住之后,先用步兵“清场”,解决周边的陆战队,接着炮兵轰击,要是炮弹轰不了,再用工兵爆破队去炸,十八般武器全使上,反正非把这个地堡从名单上清除掉不可。

8月17日那天,光王敬久第87师就一口气打下了近10个地堡,吓得日军都不敢待在小地堡里,纷纷缩到大据点里面去,有的连头都不敢露一露,唯恐被流弹所伤。

张治中除听取通信兵报告推进情况外,还要求每占领一个据点,就要将街道门牌号码拆下以做凭据。

最后一块门牌没法交,因为部队已经打到黄浦江边了!

可问题是,小地堡好打,大据点难攻。

长谷川清围绕大据点,事先在每条道路上都放置了很多坚固障碍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