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 (第1/4页)

除武器和兵员优先供给外,战略军与普通军最大的差别,就是学习日本军一级的建构,配备了相当于一个师的特种部队。

一共就两个名额,杜聿明第五军毫无争议地拿走一个,剩下来的大家都在抢,几乎把头都要抢破了。

有四个师进入海选名单,里面又以第十八军和第七十四军旗鼓相当。

论资历,第十八军是老字号,早在中原大战前就有了,第七十四军直到抗战初期才在上海建立,再怎么算,都只能说是小弟弟。

论战功,第十八军无论在内战还是抗战中都以善战著称,一个“血肉磨坊”把日军老牌师团都磨得没了脾气,不过也唯独在这一点上,第七十四军却有后来居上的气势,特别是万家岭大捷,已经显示出了战略军的雏形。

什么叫“战略军”,决不能是有它不多,没它不少,而是要有它没它大不一样。简单点来说,不管薛岳的指挥多么高明,假如没有第七十四军,万家岭即便围住第一〇六师团,要想打漂亮了也很困难。

蒋介石反复思量,在第七十四军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得到消息后,全军上下欢声雷动。

蒋介石的眼光不错,需要指出的是,这支军队是在上高会战前才被冠以“战略军”的,根本还没来得及按待遇整补。

第七十四军能取得如此神速的进步,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王耀武,对第七十四军来说,他是比张灵甫还要重要的人物。

什么都不靠

王耀武,山东泰安人,毕业于黄埔第三期,时任第七十四军军长。

民国年间,军校遍地,武人到处都是,要想在军队混出名堂,就得有点自个儿的绝活,所谓“虾有虾路,蟹有蟹道”是也。

比如有的人靠资历,某某年起就做革命党人,或者某某年给孙总理他老人家打过工。又比如有的人靠关系,投了哪帮哪派,正好投的这帮这派得了势。再不济的,还可以靠运气:子弹老是打不着你,但却专门朝着你的上司脑袋上撞……

可是王耀武什么都不靠,他一路升迁,只靠军功。

当然,更现实的问题是,就算他想靠也很难。要知道,王耀武要资历没资历,要关系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关系,横过来竖过去,不过是个黄埔三期生。

在黄埔学生中,高一期就要压死人,多少黄埔一期两期的还在下面慢慢爬哩,你不苦干硬干拼命干怎么行!

内战时期,王耀武有一次在江西宜黄被红军包围。蒋介石传下令来,让其弃城而走,但他一直守着城,守了整整一个月都未被红军攻破,几乎算得上是一个军事奇迹。

蒋介石也很好奇,就特命召见他,问他为什么有令都不突围,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王耀武老实作答:“围成那个样子,根本就突不出去啊!与其出城失败而亡,不如在城里守到最后,而且宜昌是战略要点,失守后很难再夺回来,因此我就下了宁死也不放弃的决心。”

召见以前,王耀武不过是一个团长,召见之后,他便成了旅长。

能拼命当然不是王耀武唯一的优点,因为黄埔精神几乎就是拼命精神,大家都在拼,所以他还得会点别的。

应该说,王耀武的治军和指挥才能在黄埔生中也是很突出的。

蒋介石给他的那个旅,其实是个补充旅,战斗力本来一般,但王耀武任旅长后,忽然变得厉害起来。

从淞沪会战开始,王耀武与刚刚建立的第七十四军结缘,并从此与这支部队无法分开,直到取得万家岭大捷。

在第七十四军的整训和编练上,王耀武秉持一个宗旨:纪律好、能作战、不怕死、听指挥。

这一点,从上高第一战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没有严格的战场纪律,在那种高强度的炮火打击和心理威慑下,要做到不退不跑,实在是相当困难的。

第七十四军火力如此猛烈,但实际上每个师的防守正面也只安排了一个团,其阵地和火力点设置之隐蔽和巧妙可见一斑。

一个师共有四个团,王耀武来了个车轮大战,这个团吃不消了,马上再派另一个团上去,以此保持兵力使用上的充裕自如。

愈吸愈近

第三十四师团被打急了。

3月22日那天,他们之所以攻得这么猛,是因为在接近上高时,已经吃过第七十四军的亏了。

当时他们正要渡河。之前由于一路碰到的都是湘军、川军这样的二三流部队,而且一打就退,日军官兵开始变得手舞足蹈,都不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