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邪的治疗原则。至于时行感冒,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说:“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至清代,随着温热病学说的兴起与发展,不少医家逐渐认识到本病之发生与感受时行之气相关。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说:“凡人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指出感冒有属触冒时气所致者。

凡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证候者,皆可参照本节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之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侵袭肺卫皮毛,致使肺失宣肃,卫表失和。

一、病因

1。外感六淫。风为主因

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故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导。

因四时六气各有偏盛,故风邪常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为不同证型。如深秋冬令季节,风与寒合,多为风寒证。春夏温暖之时,风与热合,多见风热证。夏秋之交,暑多夹湿,每又表现为风暑夹湿证候。但一般以风寒、风热证为多见,暑湿证次之。至于梅雨季节之夹湿、秋季兼燥等,亦每可见之。

2。时行疫毒伤人

若时行疫毒伤人,则病情重而多变,往往相互传染,造成广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性。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说:“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二、病机

感冒的基本病机是邪犯肺卫,卫表不和。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处胸中,位于上焦,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随即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卫表不和为主。

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灵枢·百病始生》篇日:“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若正不胜邪,邪犯卫表,即可致病。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六淫肆虐,人体未能应变:气候突变,冷热失常,六淫病邪猖獗,卫外之气失于调节应变,即可受邪发病。若属时行病毒为患,多造成广泛流行。②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外邪乘袭,如更衣脱帽,贪凉露宿,冒风淋雨,或过度疲劳,以致腠理不密,营卫失和,感受外邪。③体质偏弱,内外因相引发病:体质不强,正气虚弱,卫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易感邪。如阳气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燥热。临床上称之为虚体感冒。④肺有宿邪,易受新感:肺经素有痰热,或痰湿内蕴,肺卫调节功能低下,则每易感受外邪,内外相引而发病,临床上可见内热外寒错杂证候,痰湿之体可见湿盛的症状。正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篇说:“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疏泄,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慎,即显风证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

病理性质总属表实证,但有寒热之异。本病因感受外邪,病位在表,当属表实证。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故有寒热之异。感受风寒湿邪,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则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多重,甚或有变生它病者。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初起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由于风邪易夹暑、夹湿、夹燥,还可兼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症状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他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