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体质虚弱或多种慢性病日久,阴阳气血暗耗,元气亏虚,脑海失养,猝遇过度劳累或情志刺激,致清阳不升或气逆于上,发为厥证。

3。亡血失津

如因大汗吐下,气随液耗,或因创伤出血,或血证失血过多,以致气随血脱,阳随阴消,津血亏虚,不能上荣,神明失主,而发为厥证。

4。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饮食积滞,停于中焦,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脾失升清,上下痞隔,发为厥证。或嗜食酒酪肥甘,脾胃受伤,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阻滞,气机不畅,如遇恼怒,痰随气逆上壅,阻遏清阳,发为厥证。

二、病机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发为气厥实证;素来元气虚弱之人,加之劳累饥饿等诱因,气机不相顺接,中气下陷,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发为气厥虚证。气与血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气血的病变互相影响。素有肝阳偏亢,遇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实证;大量失血,血脱则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神明失养,昏不知人,则发为血厥虚证。由于肝气郁结,木旺乘脾,或饮食不节,痰浊内生,猝遇情志刺激而致气机逆乱,痰随气升,发为痰厥。由于暴饮多食,食滞中脘,胃气不降,气逆于上,清窍闭塞,而发为食厥。

因体质和病机转化的不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大凡气盛有余,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夹痰浊、瘀血壅滞于上,以致清窍闭塞,不知人事,为厥之实证;气虚不足,清阳不升,气陷于下,或大量出血,气随血脱,血不上达,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神明失养,不知人事,为厥之虚证。

病变所属脏腑主要在于心,涉及脑(清窍),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其中厥之实证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郁则全身之气皆郁,肝气逆则全身之气皆逆也,气血并走于上则昏不知人,阳郁不达则四肢逆冷。厥之虚证,与肺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肺脾气虚,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致神明失主,而发为厥证。此外,心主神明,心病则神明失用,而致昏厥。肾为元气之根,肾虚精气不能上注,导致神明失养,可发为厥证。

厥证之病理转归主要有三:一是阴阳气血不相顺接,进而阴阳离决,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二是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瘀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决,此类厥证或生或死,取决于正气来复与否及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若正气来复,治疗得当,则气复返而生;反之,则气机逆乱加重,气不复返而死。三是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血厥虚证常转化为脱证等。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等临床表现,是厥证诊断的主要依据。

2。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心悸、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汗出、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偏瘫等后遗症。

3。发病前常有明显的精神刺激、情绪波动等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痰盛宿疾。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注意询问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以及昏厥前后的表现。

二、病证鉴别

1。厥证与中风

中风以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特征。厥证与中风均可出现猝然昏仆,但厥证醒后无后遗症。但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

2。厥证与痫病

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甚则突然昏仆,昏不知人,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病有宿根,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类似。厥证虽亦有突然昏仆,但无喉中异常叫声及反复发作的特点。

3。厥证与昏迷

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而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