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 (第1/4页)

。二方合用,益气升清,通阳利水,适用于中气下陷之癃闭。

常用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桂枝、肉桂通阳以助膀胱气化;升麻、柴胡升提中气;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

若血虚者,加熟地、当归、鸡血藤以养血;心悸多汗者,加麦冬、五味子、枣仁养心安神;若气虚及阴,气阴两虚,可改用参苓白术散;若脾虚及肾,可合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6。肾阳衰惫证

症状: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咣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弱。

证机概要:肾阳虚衰,气化无权。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加减。本方温肾通阳,化气行水,适用于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之癃闭。

常用药:附子、肉桂、桂枝温肾通阳;地黄、山药、山茱萸补肾滋阴;车前子、茯苓、泽泻利尿。

若形神委顿,腰脊酸痛,为精血俱亏,病及督脉,多见于老人,治宜香茸丸补养精血,助阳通窍。若因肾阳衰惫,命门火衰,三焦气化无权,浊阴内蕴,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呕吐、烦躁、神昏者,治宜《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以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7。肾阴亏耗证

症状:小便量少或全无,口咽干燥,腰膝酸软,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头昏耳鸣,舌绛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亏耗,气化无源。治法:滋补肾阴,育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猪苓汤加减。前方补肾滋阴,治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头晕眼花,盗汗潮热等症。后方养阴清热利水,治水热互结伤阴之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症。二方合用,滋阴补肾利水,适用于肾阴亏耗之癃闭。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茯苓、猪苓、泽泻、滑石祛湿利水,寓泻于补。

若下焦有热,可加知母、黄柏,以清热坚阴;若阴虚及气,可用滋肾通关丸滋阴化气,以利小便。

【预后转归】

癃闭的预后,取决于邪正斗争的结果及治疗是否及时。若病情轻浅,病邪不盛,正气无大伤者,且救治及时、有效,可见尿量逐渐增多,可能获得痊愈。若病情深重,正气衰惫,邪气壅盛者,则可由“癃”至“闭”,甚至产生喘证、心悸、关格、神识昏厥等各种变证,预后多差。

【预防调护】

癃闭患者应消除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各种因素,如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憋尿、纵欲过度及劳累等。

癃闭患者应避免紧张、焦虑情绪,切忌忧思恼怒。积极治疗淋证、水肿等疾患。对于水蓄膀胱证需导尿者,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避免外邪入侵,当病人能自动解出小便时,尽快拔除导尿管,还应保持会阴部卫生,鼓励病人多饮水。

【临证备要】

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癃闭为临床最为急重的病证之一。水蓄膀胱,欲排不能,小腹胀痛难忍,甚是急迫;小便不通,水毒蓄于内,喘证、心悸、关格、神识昏厥等危重变证相继而生。因此,癃闭的治疗,必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对水蓄膀胱之证,内服药缓不济急,可急用导尿、针灸、少腹及会阴部热敷等法,急通小便。

(1)取嚏法:打喷嚏能开肺气,通下焦之气。其方法是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也有用皂角末0。3~0。6g,吹鼻取嚏。

(2)外敷法:独头蒜头1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部。也可用食盐2509,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3)流水诱导法:使病人听到水声,即可有尿意,而随之排出小便。此法适用于情志失调所引起的尿闭。

(4)针灸:实证泻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等穴;虚证补秩边、关元、脾俞、三焦俞、肾俞等穴。

(5)导尿法:小腹胀满特甚者,当用导尿法,以缓其急。

对膀胱无尿之证,可用中药灌肠方'生大黄30g(后下),生牡蛎30g(先煎),六月雪30g,丹参30g,浓煎约120m1',高位保留灌肠,约2小时后,用300~500ml清水,清洁灌肠,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本法只能治其标证,病情缓解后,应立即针对不同病因,或排石,或祛瘀,或疏肝,或温补脾肾,缓图其本,防止其旧病复发。

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