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1/4页)

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

证候的虚实,由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久病人络,血脉瘀阻,血不循经而致者为虚实夹杂。实证和虚证虽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机,但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常发生实证向虚证的转化。如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此外,出血之后,倘若离经之血未排出体外,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瘀血又会妨碍新血的生长和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出血反复难止。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血证中出血是一个重要的主症,患者表现为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

1。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出血量大者亦谓之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

4。吐血

吐血与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吐血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夹有食物残渣,常有胃病史。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血色鲜红,不夹食物残渣,并有鼻腔、口腔及咽喉相关病变部位不适的症状。

5。便血

(1)便血与痢疾: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特点为脓血相兼,且伴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便血一般不伴有脓,亦无里急后重等症状。

(2)便血与痔疮: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

6。尿血

(1)尿血与血淋: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由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2)尿血与石淋:两者均有血随尿而出。但石淋,尿时常有砂石夹杂,小便涩滞不畅,时有小便中断,或伴腰腹绞痛等症,若砂石从小便排出则痛止。尿血尿时一般无疼痛等症状。

7。紫斑

(1)紫斑与斑丘疹:紫斑(紫癜)为皮肤、黏膜片状或点状的出血,色紫暗,压之不退色;斑丘疹为血管出血的现象,斑疹与皮肤表面相平,丘疹略高出皮肤,均压之退色。后者多见于温病,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出血等。

(2)紫斑与丹毒: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丹得名,轻者压之退色,重者压之不退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

(二)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原有疾病的不同,症状及体征的差异,临床常见有火热亢盛、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三种证候。

1。热盛迫血证

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症。

2。阴虚火旺证

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3。气虚不摄证

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证的不同

血证具有明确而突出的临床表现——出血,一般不易混淆。但由于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出血部位的不同,应注意辨清不同的病证。如从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与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与血淋之别;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痔疮之异。应根据临床表现、病史等加以鉴别。

2。辨脏腑病变之异

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例如同属鼻衄,但病变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别;齿衄有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