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 (第1/4页)

谩�

常用药:附子、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

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阳虚较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温肾助阳;便溏者,加白术、干姜温运中焦。

5。气郁发热证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本方由逍遥散加丹皮、栀子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的功效,适用于气郁发热证。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肝泄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

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6。痰湿郁热证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前方理气化痰,燥湿清热,适用于痰热内蕴证;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痰,适用于痰湿郁热证。

常用药:半夏、厚朴燥湿化痰;枳实、陈皮理气和中;茯苓、通草、竹叶清热利湿;黄连清热除烦。

呕恶,加竹茹、藿香、白蔻仁和胃泄浊;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湿热阻滞少阳枢机,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加青蒿、黄芩清解少阳。

7。血瘀发热证

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胸痛、头痛、发热等证。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

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预后转归】

内伤发热证属肝郁、瘀血、湿阻发热,或气虚、血虚、阴虚发热,且胃气尚未衰败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及护理,均可治愈,预后较好。而兼夹多种病证,病情复杂,以及体质极度亏虚的患者,或内伤发热迁延日久,正虚邪恋,胃气衰败,格阳戴阳者,则其疗效及预后均较差。脉诊对病情的判断有较大的意义,如《张氏医通·热》说:“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不欲见人,利下不止者死。”

【预防调护】

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体温高者应卧床,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户外活动。要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之品。由于内伤发热的患者常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故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临证备要】

1。中医对内伤发热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方药,且对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血、痰湿的郁滞壅遏,或气、血、阴、阳的亏损失调所导致,故在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滞、血瘀、湿郁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这是掌握内伤发热辨证及治疗的关键。

2。《医学心悟·火字解》将外邪引起的发热称为“贼火”,由久病伤正、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引起的内伤发热称为“子火”。这对于掌握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在性质及治法上的根本区别甚有裨益。内伤发热以属虚者为多,除气郁化火及痰湿蕴热者可配合清热除湿外,一般均应针对病情补益气血阴阳,以促进脏腑功能及阴阳平衡的恢复,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

3。甘温除热法源于《内经》,创于东垣,为中医治疗气虚发热的有效方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