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 (第1/4页)

4。阳明热盛证

症状: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胸闷,烦躁,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舌苔黄燥,脉弦数。

证机概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代表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前方以清泄阳明实热为主,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后方重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适用于热结阴亏之证。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生津,濡润筋脉;大黄、芒硝荡涤胃腑积热,软坚润燥;粳米、甘草和胃养阴。

热邪伤津而无腑实证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救津。抽搐甚者,加天麻、地龙、全蝎、菊花、钩藤等息风止痉之品;热甚烦躁者,加淡竹叶、栀子、黄芩清心泻火除烦;热甚动血,斑疹显现,舌质红绛,加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

5。阴血亏虚证

症状: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息风止痉。

代表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以补血调血为主,用治血虚血滞,筋脉失养证;后方重在滋液育阴,柔肝息风,适用于热灼真阴,阴血亏虚,虚风内动证。

常用药:生地、熟地、自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补血滋阴,柔肝荣筋;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息风止痉;鸡子黄养阴宁心。

阴虚内热,心烦者,加白薇、青蒿、黄连、淡竹叶;抽动不安,失眠多梦者,加栀子、夜交藤、炒枣仁、生龙骨、生牡蛎;阴虚多汗,时时欲脱者,加人参、沙参、麦冬、五味子;气虚自汗,卫外不固,加黄芪、浮小麦;久病,阴血不足,气虚血滞,瘀血阻络,加黄芪、丹参、川芎、赤芍、鸡血藤,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虚风内动,肢体拘急挛缩,重用生龟板、生鳖甲、白芍等养阴润筋之品,加全蝎、天麻、钩藤。

【预后转归】

痉病大多起病急,变化快,多数病人预后较差。若正气旺盛,驱邪迅速,病情得以控制,则预后较好。如见口张目瞪,昏昧无知,为肝脾精竭;若见戴眼反折,遗尿,为肾精耗损,阴损及阳;若见手足瘛疲,汗出如油如珠,为热毒内耗心营,心液外脱;若见角弓反张,离席一拳,为肝之精血亏耗,筋脉失养,均属预后不良的征象。若热毒内陷,则痉厥并见,病情凶险,危及生命。

【预防调护】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和外伤感染。劳逸结合,精神放松,起居有节,减少痉证诱发因素。

痉证病人多属急重症,病床要平整松软,并设床栏,应有专人护理。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因高热而痉,要及时降温,减少痉证发作。

【临证备要】

1。详辨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外感发痉多属实证,内伤发痉多为虚证,另外可从其发作的程度、频度、幅度辨别虚实。在治疗上,外感者,宜祛风、散寒、除湿;若邪热入里,消灼津液,当泄热存阴。内伤者,多属阴伤血少,治疗以滋阴养血为大法。此外,肝主筋,主风主动,故痉证治疗,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蜈蚣、全蝎等平肝息风止痉之品。

2。结合辨病治疗。痉证常是临床危急重症,大多发病较急,变化迅速,预后较差。因此,除对症处理外,关键在于尽快明确诊断,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各种急性热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均可出现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痉证的表现,此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积极治疗其原发病,防止病情恶化。

3。痉证发病常有先兆,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一旦发生痉证,则应积极救治,以挽救病人的生命。病情较轻者,可根据辨证给以相应的方药口服,如病情较重、较急者,则应立即选用紫雪丹、羚羊角粉,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免贻误病情。

【医案举隅】

陈幼。

两目上窜,时剧时轻,今晚角弓反张,脐腹疼胀,舌强不利吮乳,舌尖边淡红,中后薄腻,脉濡弱,哭声不扬。气阴暗伤,虚风内动,痰热逗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