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 (第1/4页)

苏信合起笔记本,站了起来,向方林说道:“方林,你带领技术团队,秘密研发微博,此为绝密研发任务,只能是元老级别的核心员工才能参与。”

“好。”方林郑重地点头,脸上的神色充满了向往和迫不及待,他已经能够想象得到,又有一款伟大的产品将诞生于他的手中。

苏信把目光转向赵新民,道:“老赵,你尽快完成华信资源整合,为未来的飞书全方位的娱乐互动平台打下基础。另外,关于华信的财政收入,现在华信的盈利的重心肯定还是放在广告业务上。”

赵新民点头:“这件事情公司一直在做。”

苏信满意地点头,继续道:“老赵,飞书的下一步,要加大力度搞名人策略,建立广泛的“信息源”。借助如今的飞书的影响力和资源,不惜余力邀请大批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名人,哪怕是虚左以待,奉为上宾,也要把他们拉到飞书注册账号。”

赵新民眉头一皱,接话道:“飞书一直在搞草根名人策略,效果也不错,只是如果加大力度,邀请那些明星名流,一方面对公司的财政支出有影响,另外就是,这些明星的性价比,未必就比得上草根名人。”

其实,飞书上早就有了名人认证的功能,也有不少的草根名人和明星歌星的大v,只是真正在飞书上认证大v的超级巨星,和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名人很少罢了。

“我这么做,是为以后的微博内测上线作铺垫。尽管按照我说的去做吧,不会有错的。”苏信笑了笑,赵新民的话,让他不由地想起了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不是中国第第一家微博,但它为什么能够成功?

绝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新浪微博的名人效应。这个想法并没有错。本来在普通人眼里,明星们都是很神秘的存在,现在忽然大量的大v在新浪微博的上冒出来,自然引起网友们的围观。

之前,苏信一直致力于在飞书网上搞草根名人策略,其实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是新浪的名人策略的穷人版罢了。

但在苏信看来,新浪的“名人效应”,只是新浪微博成功的表面原因。新浪微博的成功,离不开新浪的企业文化和它的战略目标。

微博的定义是什么?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平台。这一点,恰恰契合了新浪一直在坚持的企业定位:做中国的新媒体网络人!

这才是新浪微博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

其实,在微博出现之前,中国即便有了网络,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基本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网友们通过什么了解信息?门户新闻?这是相对官方的媒体写的;论坛?针对性太差。

而微博这种平台出现后,新浪利用博客时代的名人资源以及各领域资深人士迅速建立起来的“信息源”,才是其成功的关键,根本上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微博上更及时,更深入,更交互甚至更内幕,而且,这种话语影响力带来的成就感让各领域专业人士更是趋之若鹜。

在中国互联网进入微博时代的早期,腾讯就没有下好这关键的一步——意见领袖,后期乏力也在于没有高质量的听众,话题影响力自然不如新浪。至于搜狐和网易,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平台,没有必要弄一个更差一点的平台。因而,除非在模式上有大的突破,否则很难引起用户关注。

言而总之,在苏信看来,新浪微博的成功,在于新浪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就是做中国的新媒体网络人!

虽然是拷贝美国“推特儿”(twitter)的模式,但是在用户体验上,新浪微博更近一步。新浪积极的投资广告和名人效应,这样才如此迅速扩大了它的用户群和用户量。所以,后世的微博时代,新浪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中国互联网上,谁也不可能击败新浪!

让苏信值得庆幸的是,新浪博客是在2005年9月份才上线的,距离现在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它的各领域资深人士建立起来的“信息源”,还是个空中楼阁,仅存在梦中,更别说捣腾微博,成为华信的拦路虎了。而且,微博的祖宗“推特儿”(twitter)也是在2006年3月才面世的。

开发微博,苏信有的是时间,并不着急。

他也坚信,微博面世的时刻,就是华信涅槃的时刻!

……

303。第303章 我的川

苏信和与方林、赵新民讨论完华信公司的下一步规划后,已经到了中午,三人吃过丰盛的午餐,苏信离开华信总部。现在赵新民来了,苏信终于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