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 (第1/4页)

锦囊三条建议。

第一,任用李严为襄阳令,李严本为世族子弟,但是刘璋只要让他发挥才能,可保忠心,而最重要的,李严半途投效川营,身居高位,可以给天下世族竖立一个典范。

这个典范作用太多,本为世族,治理世族更熟练,也不会因为身份问题遭到世族太大排斥,而最重要的是向世族表明,川军并不是要把世族赶尽杀绝,只要支持三大政令,就可为高官。

这对于世族中许多想一展才能的人,绝对是一个极大诱惑,当今天下,能够尽展其才的雄主已经很少了,江东被本土世族把持,曹操袁绍羽翼已满,唯独川军在人才上还是一个空壳,任何一个人才投效,别说闲置,甚至可能被当成两个人用。

就像庞统这样的人一样。

第二,铲除蔡氏,实际上这个女人已经是荆州蔡家的当家人,十年积淀的威信,不因是州牧夫人加强和削弱,蔡瑁和蔡家族长都会听她的命令做事,冷静而阴狠,不可不除。

第三,用律法,不用人治,川军之前宣导三大政令,侧重点都在世族,而三大政令实施对象,确实是世族,可是虽然这是事实,却容易引起世族逆反心理,让他们觉得川军就是针对他们的,就是他们的敌人。

而当刘璋对那些世族子弟屠杀时,也是以抗拒自己的政令诛杀,让人认为是那些被屠者,藐视了刘璋的威严。

而将三大政令写入律法,就大不一样,虽然实质未变,但总给人一种公平的感觉,只有那些天生优越感浓重的人,才会反感,而真正的阻力,将大大减小。

因为有理可循,世族畏惧三大政令不再是畏惧刘璋的屠刀和刘璋那一张杀伐之脸,而是白纸黑字的条文,并且可以根据这些条文,清晰地衡量自己的利益得失。

一个杀气腾腾的大汉提着一把大刀,跑到别人院里虎吼一声:“交一箩米给我。”

和,一个杀气腾腾的大汉提着一把大刀,递给主人家一张纸,上面写着:“交一箩米给我。”

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

李严、杨子商、樊梨香领命出去了,法正一直在想着刘璋的命令含义,这时回过神来,对刘璋道:“主公,如今襄阳已经拿下,我们下一步怎么做?”

“你觉得呢?”刘璋问法正,将锦囊揣入怀中。

“我们当整训军队,回川休整,养兵一到两年,出川北伐。”法正沉声道。

刘璋打了个哈欠,进城时被太阳晒了,现在有些发困,手撑着额头想了一会道:“我们不能休整。”(未完待续。

第235章七个愿望

刘璋说着,手撑在额头沉思,显然他也没有拿定主意,声音并不坚决。

“为何?”法正问道。

如今襄阳已经攻下,虽然荆州还有许多领土未平,但只需留下一名大将驻守即可,川军已经征战半年,而且一直处于紧张的战争状态,几乎没有松懈的时候,半年下来,许多士兵都已经有些厌战。

这些士兵心中一直所想,拿下刘表就是荆州之战的终点,所以大军开进襄阳城那一刻,士兵都是愉悦的,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至少在荆州这场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并且有一段时间的休憩,加官进爵。

如果还要继续进攻,军心一定不稳。

“是啊主公。”张任上前道:“如今刘表已经在我军控制之中,新野,樊城可传檄而定,至于江夏黄祖,水贼张允,叛将陈生,皆不足为患,如果主公忧虑,末将愿留守荆州,势必剿灭三贼。”

刘璋沉吟一会,缓缓摆手道:“算了,是攻是退,先不做考量,当前第一要务是稳定荆襄局势,两江赈灾不得懈怠,如果灾情稳定,让甘宁带水师北上,最好将卫温带上,见机行事。

荆州水军是决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能让张允投了北方或江东,襄阳安定之前,我军驻留襄阳,对了。”

刘璋忽然想到一事,对张任道:“刘表之妻蔡氏,说要让出蔡家一半土地,你派个文明的将领去接收,就说是蔡氏亲口对本官说的。”

“这……要是蔡家人抗拒怎么办?”张任疑虑地道,一半土地,张任才不信有人愿意切下一半心肝给别人。

“那就算了。”刘璋毫不在乎地道,如果逼迫,不止蔡家,其他世家都会觉得是自己逼蔡氏说的,这不利于土地令的实行,刘璋笑道:“到时候。你就带着蔡氏,去当众与蔡家族人对质一番,如果蔡氏矢口否认,或者蔡家族人不承认蔡氏的话,就算了。”

刘璋给了蔡氏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