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 (第1/4页)

贾诩走出钟繇府邸,轻叹一口气,还是第一次,贾诩对自己前途感觉彷徨。

…………

樊城,夏季大雨,雨点打在瓦顶上劈啪作响,屋檐水滴下石阶,汇成一条条溪流。

刘璋和黄月英隔案对坐,中间放着一张地图,上面许多标注痕迹,各路兵马态势一目了然。

“主公,如今樊城已下,刘备占据长安,曹操除了宛城五千兵马,包括许昌在内,都是一片空城,是否出兵北伐,主公做好打算了吗?”

听着外面雨声,刘璋看着地图良久,深吸一口气道:“月英,在襄阳的时间,法正每天向我念叨那些钱粮赋税,人才凋零,官员缺乏,政令难行。我也觉得北伐不是时机,甚至可能引起大乱,但是。”

刘璋用手捏住额头,揉了揉太阳穴道:“我总是觉得,现在不趁虚打垮曹操,将来必成心腹大患,我知道我这几乎就是杞人忧天,毫无理由,但是就是有这种感觉。”

“所以主公还是坚持北伐?”黄月英问道。

刘璋点了点头:“月英你用微弱的损失,破了曹军五万兵马,让先锋军队大部得以保全,使我不用动用襄阳之兵,就可北征,也是我最后下定决心的原因。”

黄月英淡淡笑道:“这样说来,早知道我该把主公的兵马多败损一些,说不定因祸得福,唉,好了,既然主公决定了,月英乃是做臣下的,可一可二不可三。

主公既然坚持北伐,月英建议,该当从速,在官渡决胜之前,横扫中原,据险而守,我们的举动必然使曹军加速溃败,到时候袁绍大军来袭……只能听天由命了。”

刘璋听得黄月英言语,知道黄月英是绝不赞成自己现在北伐的,而且北伐凶险无比,袁绍若胜,百万大军南下,中原那些所谓险隘,在袁家百万大军面前,就是一马平川。

而且最重要的,许昌,颍川,洛阳,陈留这些大族聚集的地方,自己站得住脚跟吗?

这一刻,刘璋再次动摇了北伐念头。

“那长安刘备怎么办?诸葛亮天下奇才,赵关张皆万人敌,若攻击侧后,恐为大患。”

黄月英道:“这个主公完全不用担心,我料刘备不久就会退出长安,刘备在长安根基不稳,若要强留,以诸葛之智,赵关张之勇,可以办到,但是却陷入长安内耗之中。

一旦有强敌,或曹操或袁绍,或我们,都可一鼓而下,诸葛亮不会让刘备自陷囹圄的。”

刘璋点点头,黄月英叹息一声:“不过我太了解诸葛亮了,诸葛亮不会真的退出长安,我料定诸葛亮撤出长安,实际是为今后取长安。

长安十几路诸侯,各不同属,破绽太多,先抽身,再进取。方为上策,而我料定,刘备之意,必在此处……”

黄月英白皙的纤掌按在凉州的位置,刘璋看到黄月英的手掌。不知为什么。没有去看地图,而是看了黄月英的手,一双在后世可以做手摸的手。

唉,多好的一个女子。那勾魂的眼睛,洁白整齐的牙齿,完美的身材,连手都这么完美,可惜那张脸……刘璋暗自叹息。

“主公怎么了?”黄月英疑惑地看着刘璋。

“没什么。大患,大患,刘备大患。”刘璋掷地有声道,才发现自己走神,而这走神……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心底已经否定了北伐?

“属下建议,兵贵神速,今夜就起兵,趁着雨夜,三路奔袭宛城汝南和许昌。然后三路合兵取长社荥阳,在曹操袁绍没反应过来之前,布防长社至荥阳一线,然后……”

刘璋听黄月英说着北伐策略,心里知道黄月英是不赞成北伐的。而且这些策略也只是战术上战胜对手,战线拉这么长,前有袁绍曹操大军,后方根基不稳。对整个川军实在不利。

自己仅仅因为历史的记载,就不顾后果对曹操下重手。这样好吗?

刘璋有些犹豫。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来报:“禀报主公,曹操属下执金吾贾诩送书信来。”

“贾诩?”刘璋心头一跳,现在还真是群英出山,自己得了个黄月英,刘备得了诸葛亮,现在贾诩也出来了,听了三国评书,这家伙可是屡屡被当做三国第一智者。

刘璋接过书信看了起来,开始还不以为意,可是慢慢的,皱起了眉头。

刘璋将信递给黄月英,黄月英看着,也微微有些惊异。

贾诩这封信一开始就是劝刘璋退兵的,没有绕弯,后面陈述北伐的厉害,什么助袁攻曹,袁绍四世三公带甲百万怎么怎么样,荆益之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