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部分 (第1/4页)

本来刘循很小。刘璋想过,如果到时候刘循不能担当大任,就选自己的哥哥刘瑁继承基业,刘瑁老实,没什么功利心,这一点刘璋是知道的,也算放心。

刘璋就是担心刘瑁没有重竖大汉的志向。

但是如果刘循有周不疑教授。那情况就大不相同,首先刘循孝顺,有自己的嘱托,一定会不避艰难延续大业。

有周不疑教授,再加上勤奋好学,虽然天资差点。但勤能补拙,五年之后,十岁的刘循或许堪当大任。

而且周不疑五年为师,没有感情不可能,到时候刘循外有黄月英。内有周不疑,还有自己打下的坚实基业。问鼎天下重竖大汉未必不能。

这才是刘璋忽悠周不疑的目的,而且看周不疑那白痴表情,应该是成功了。

“好吧,我答应了。”周不疑良久反应过来,郁闷地答应一声。

投靠刘备,那只是自己戏言,从放弃长安一事,周不疑确实看出刘备是刘璋说的那类人,肯完全听从军师的。

以前刘备守徐州,本来也该放弃,江东当时还是荒芜之地,引徐州兵南下,谁可与敌?刘备守死在徐州,足可见刘备很看重城池,但是这次面对偌大的帝都长安,刘备却听诸葛亮的放弃了。

可是,刘备虽然能听人言,他有了诸葛亮,还要自己干什么?刘备这类人,虽然是自己愿意投效的,但是在他手下,只可能有一个人大放光辉。

而至于教授刘循,倒不是完全因为要学那些知识,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轰,周不疑在成都有自己的原因,不足为外人道,教授刘循,顺便为之。

只是刘循那榆木脑袋,有些让自己头疼。

“傅里叶,拉不顿,我一定要把你们学到手,为此就算要面对那榆木脑袋也在所不惜。

”周不疑握紧拳头,一想到可以学这么多知识就兴奋异常,在原地又蹦又跳,一众路过的丫环都看傻了。

益州政令施行,黄权王甫开垦农桑,兴盛商业,张任练兵,马钧左伯研究兵器机械,全部有条不紊地进行。

荆州在黄月英的主持下,着手三件大事,一是剿除乱贼,荆州的山贼太多,黄月英用了一个简单的方法,竖立典型。

黄月英把一股愿意招安的山贼,通过官府扶持,做大做强,让周围的山贼都马首是瞻,并且这伙山贼头领,据传,是做尽坏事。

但是就在这伙山贼鼎盛的时候,头领宣布投降官府,黄月英热忱相待,“作恶多端”的头领也被封了大大的官职。

此举的震动是极大的,最大号山贼都投降了,其他山贼自然惶恐,而且“作恶多端”的山贼都得到好待遇,那自己这些稍微收敛的,更应该得到好待遇,再加上这些人从贼未久,于是都有了投降心思。

而就在同时,黄月英下大力气,用计剿除了一伙顽固山贼,所有山贼轻则腰斩,重则分尸,大小头领受凌迟之刑,满门抄斩。

招安和剿灭的对比太强烈,而且黄月英樊城两战,杀上将乐进的威名,在加上樊梨香在民间的民望,山贼群贼束手,大批接受招安,老弱病残发回乡里,分赐田地,其余精壮全部编入天下闻名威望隆重的樊家军,荆州局势很快扭转。

崔州平利用自己的民望,招来两百多个识字的寒门和庶族子弟,教授了基本的理政和处理公文后,全部发付偏远地区走马上任,有的一上去直接就是县令县丞。

此举大大刺激了其他寒门和庶族,想出人头地者,纷纷涌入崔州平名下,崔州平和其他教授者开始正式办学。

荆州民生未复。商业无法兴起,黄月英便利用荆州天下之腹的有利地位。不经商不开作坊,只作为益州产品向外地输入的枢纽,通过便利的水运和连通东西南北的地理位置,将益州廉价稀奇的产品,源源不断向天下其他州和外夷散播,通过运输,也捞到不少益州商业发展的红利。

通过这些钱,再去发展民生和商业。荆州开始有复苏的迹象,随着生活的改观,普通百姓对刘璋和樊梨香更加拥戴,荆州民间已有儿歌传唱:

“赤帝转世,天命封王,红星下凡,拯救苍生。”

前两句说的是刘璋。后两句说的是樊梨香。足可见民望之高。

而这些,都是内政一两年之后的成果。而时间并没有那么快,正如刘璋和黄月英的预料,意外永远比明天来得快。

在达成这些成效之前,总有些人不会安分。

公元200年八月末。

四科举仕不同昨年,被刻意安排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