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部分 (第1/4页)

……

悠悠的琴声在山坡上飘荡,蔡琰静静抚琴,诸葛亮在山坡上静静站着,两年了,又要与黄月英交战了,诸葛亮心绪复杂。

诸葛亮很奇怪折兰英的一些决定,就像上次,自己的确反对了援助曹军,但是当时的自己根本没想过折兰英会听从。

哪怕自己有一万个理由,折兰英是曹操的女儿,作为女儿,为什么弃父亲的大业不顾,跑去攻打鲜卑。

这是对氐人有好处,可是氐人势力比得上中原吗?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还有上一次与川军的大战也很奇怪,据说是周不疑中了非常巧妙的埋伏,的确很巧妙,天衣无缝,周不疑败的理所当然。

可是诸葛亮就奇怪了,折兰英能想出那么好的计策?如果说那是黄月英想的计策,诸葛亮一点也不奇怪,难道那是灵光一现吗?

这次偷袭,竟然是自己领军,的确,鲜卑将领氐人将领五大三粗,可是不是还有汉人将领啊,汉人将领是川军投降的不可靠,不是还有王越吗?

王越可不止是武艺高那么简单,也是能带兵的。

说到王越,诸葛亮更奇怪,作为一名成名几十年的剑师,诸葛亮对王越还是有些了解,王越一直生不逢时,几十年也没融入世族那一套规则。

第894章诸葛亮

如此清高之人,投靠氐人?帮异族进攻中原?难道真的是跟着吴俊堕落了?还是在长安受的侮辱太深?

据诸葛亮所知,那次投靠过来的汉军,士兵很多都心理埋怨投降的,据那些士兵说的,是武将坚持投降的。

武将坚持投降?奇怪了,他们的家人都在川军辖地呢。就这么一致的投靠氐人了?一万两万好说,足足投靠了五万,这也太多了吧?就算陷入绝境,也不该这么多人投降啊。

而且那些将领一个个都封闭的紧,只因为自己没有调兵的权力,无从查起,要不然诸葛亮真得查查。

这么多的疑惑,看似都有解释,可是汇聚在一起,诸葛亮觉得很不对。

但是诸葛亮无论如何不能想到折兰英是刘璋的人,北宫止死在川军手上可是人所共知的,而且折兰英还是曹操的女儿,逃过刘璋两次婚,两人应该不共戴天。

正因为想不通这一点,诸葛亮所有的疑惑都解不开。

“听说先生就要得偿夙愿,获得调兵之权,与川军军师黄月英相见日近,却为何一副愁容?”一旁抚琴的蔡琰慢声道。

“蔡小姐。”诸葛亮吐出胸中压抑很久的浊气:“多谢你这一年里,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为我抚琴解闷,我在草原没有朋友,你知道,大王也不信任我,如果不是因为你,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可是……我可能不能完成你的愿望,带你回中原了。”

琴声戛然而止,蔡琰抬起头看向诸葛亮:“先生是对战事担心吗?先生足智多谋,如果先生都觉得战争不可能胜利,先生应该劝劝女王的,女王虽然没有给先生带兵之权。不是那么信任先生,但是也不至于让自己的军队去送死吧。”

诸葛亮缓缓摇头:“没有,这次战略计划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有一种预感,很不好的预感,我可能回不来了。”

诸葛亮低着头,蔡琰皱着眉头,不是因为自己不能回中原,而是这一年多。慢慢和诸葛亮熟悉,诸葛亮给他的印象很多智,但这却不是最深刻的印象,更多的印象却是多愁善感。

一个很脆弱的人,而且心里受过伤。蔡琰听诸葛亮说过,前半生被家族操控,自己的未婚妻站在了自己敌对面,情场战场,一败涂地。

诸葛亮后半生只有一个想法,轰轰烈烈一次,希望与自己的未婚妻一次决战。哪怕战败身死,也了无遗憾。

而现在,蔡琰感觉诸葛亮到了最低谷。

回想自己的前半生,和诸葛亮真的好相似。诸葛亮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是家族中最英杰的子弟,各种风光。家族重视,自己对自己也很自信。只待在这乱世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可是后来,一系列的遭遇,到了今天的地步,在一个氐人的大营里,为不信任自己的女王效力,没有朋友,默默承受一切。

而蔡琰自己,年轻时候同样是才女,出生大儒家庭,如果不是天下大乱,以蔡琰的出身,将是大汉最顶层的千金大小姐,再加上不逊于父亲的才华,顶着贵族才女光环的蔡琰,是这个社会最耀眼的女人。

可是蔡琰的命运,几乎是和大汉同时衰败,第一次嫁人,丈夫病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