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 (第1/4页)

“别杀刘头,他是个好人”

两个俘虏涕泪‘交’加,朱桓下不了手。

“怎么?”

“他们没了武器,胜之不武,而且他们都说出了我们想要的情报,此次便饶他们一条‘性’命吧”

陈到毫无意见,他是为公务而来,既然已经探得情报,是否杀人已经并不重要了。

听说可以逃脱‘性’命,刘头连连叩首:“我这就带他离开荆州军,我们回家,不造杀孽了,请好汉饶命啊”。

朱桓叹了口气,划开了俘虏的绳索,嘴里道:“你们好自为之,下一次如果再被我遇到了,我一定取你们狗命”。

“不会了,我们绝不会出现在庐江”

“滚吧”

刘头大喜过望,带着同伴落荒而逃。

陈到很是不解:“我没想到你竟然会杀了他们”。

朱桓表情平静,道:“冤有头债有主,我不能滥杀无辜,否则的话,与荆州军中的禽兽有什么区别?”

“不错,这才是有担当的好汉子,刚才那两人我已经问明白了,他们确实刚刚到达这里,应该还没来得及屠戮百姓”

朱桓目‘露’寒光,“如果被我发现了,无论是谁,我都要取他‘性’命”。

“算我一个”

朱桓重重颌首。

一路行来,陈到、朱桓二人惺惺相惜,他们都为对方的身手折服不已。

朱桓善‘射’,陈到也是百步穿杨的高手,两人在丛林间如履平地。

回到朱家庄,在陈到的帮助下,朱桓将所有的尸首收敛起来,点燃大火,烧了干干净净。

土葬并不是一个好法子,若是挖的太浅,无人看守的情况下,即便尸首入土,也会被饥饿的禽兽挖出来吃掉;挖的深些?一来朱桓没有趁手的工具,二来,陈到身负重任,不能耽搁太久,于是,对于朱桓来说,火葬便成了最好的法子。

朱桓的家人在火光中化为灰烬,他面‘色’‘抽’搐不已。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朱桓咬牙切齿:“黄元、黄祖、刘表,我会一个一个杀了你们,为父亲,为族人,为村人报仇!”

朱桓立下誓言,他呆立许久,嘴中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陈到知道朱桓难受,所以沿途间不发一言,倒是朱桓主动说道:“陈兄,耽搁了这么久,多谢了”。

陈到连连摇头:“你我虽然萍水相逢,可却意气相投,别说这等见外的话了,否则的话,我可不会与你同行”。

朱桓只是颌首:“好,我不再多言,这份恩情我记下便是了”。

陈到不置可否。

将家人的尸首处置妥当之后,朱桓了却了心事,连身上的伤口也好上了几分。

。。。

第四百二十三章何处可安家

九江郡,近日多有流民携家带口逃难而来。

荆州军入境以来烧杀劫掠、恶名远扬,庐江百姓畏之如虎。

故土难离,然而,相对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绝大多数的乡人百姓还是选择了逃遁他处,暂避锋芒,便是不少富家大户都抛家弃院,摆出一副避难的姿态。

如果有选择,谁也不想四处逃难,只是,留给庐江郡百姓的选择真的不多,要么留下来,面临荆州军的劫掠,要么逃走,舍弃不动产,换取家人平安。

人命与钱财,孰轻孰重,多数人都分的很清楚。

事实证明,孙策的江东军虽然实力不凡,可却难阻荆州兵锋。

五万大军呀,江东军不过两万人马,如何抵得住?

荆州军摆明了是为复仇而来,除了别无选择的孙策麾下,谁也不想成为复仇的牺牲品。

于是,越来越多的庐江百姓往东逃窜,而九江就是流民最佳的选择。

‘乱’世,人命贱如狗,流民所带粮秣不多,一旦招揽入境,粮秣的消耗便是一个大问题。

庐江北临豫州、东靠九江、南临丹阳、西近荆州,刘表的荆州军由西而来,庐江百姓只能东、南、北三个方向逃窜。

一开始,曹‘操’治下的豫州并未限制流民入境,可随着人数攀升不止,豫州粮秣吃紧,无奈之下,曹‘操’只得选择一种颇为冷血的方式来遴选流民:去芜取‘精’,留下青壮,剔除老弱。

这种法子短期内有利于曹‘操’实力的增长,可长远来看,却是弊大于利的事情。

毕竟,名声这种东西不是说有就有的。

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