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部分 (第1/4页)

不过肯定比不上士爵兵,激励机制不一样啊!前者有爵位、有田庄、有农奴,还有个什么可以议政选官的议会。这些士爵兵可以说是在陈家天下有股份的,是在为自己打仗!就是岳家军再现,也打不过这种军队的……

至于江万里和马光祖,两个虽然都当过阃帅,号称知兵,但是和李庭芝没法比。江马二人叫有“阃才”,就是懂点军事,能指挥下面的将军。而李庭芝本来就是个将军,只是中了进士才变成文官的,是知道怎么聚兵练兵的。

“祥甫,”贾似道说,“你久在军旅,有什么聚兵、练兵的心得就说说吧。”

李庭芝一笑,道:“下官愚鲁,虽在军中多年,却无甚长进。若说心得,到是有两条的,就是兵以饷聚和募农为兵。”

“兵以饷聚?”贾似道皱皱眉,这不是废话吗?没有军饷谁肯来当兵?

李庭芝道:“所谓兵以饷聚,便是军饷一定要有保障,最好让带兵之官亲自掌握粮饷来源!”

“什么?”贾似道一怔,“那朝廷何以将兵?”

李庭芝摇摇头,道:“书生掌兵,无非就是以军饷买人心。若军饷不在书生,军心便不在书生,书生何以掌兵?而且……本朝家法如此,掌兵之人心亦难安,若非兵为将有,谁知道风波亭之祸何日加身?”

“……”

李庭芝的话说得太直白了!不过也是这么回事儿,在座之人都当过阃臣,自然知道用军饷卡下面的将领脖子的法门。南宋对军队的控制已经不如北宋严密了,兵将分离做不到了,对兵为将有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唯一掌控军队的方法就是卡住饷源。现在四川、京湖和两淮的藩镇,就是掌控地方,有了自筹粮饷的权力!

如果按照李庭芝的办法组织新军,那掌兵的书生就不会变成藩镇之主了?

不过李庭芝最后的问题也有道理。大宋朝廷对外不行,对内折腾自己的将领可是很有一套的!要是不让书生们成为一军之主,他们怎么敢出来募兵练兵掌兵?

看到贾似道沉默不语。李庭芝又接着侃侃而道:“募农为兵则是要招募朴实农人当兵,山野之民为佳,城邑平民不取。因为山野之民穷苦而无见识,容易掌控,所求也低。不似临安百姓眼界开阔,头脑油滑,上不了沙场。”

这一点倒是没有什么争议。看看临安的三衙兵朽成什么样子就知道了!

“可否兵农合一?”江万里突然插话问。

兵农合一是儒家最喜欢的军制。因为可以将军饷的开支降到最少,这样对“人民”的负担也就减轻到最少了。后世的朱元璋、朱棣爷俩估计就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实行了兵农合一的军户制。最多时举国有二百多万户军户!

“土地呢?”李庭芝反问,“昔日忠顺军可以兵农合一是因为有土地。现在江南可有土地能分配给兵士耕种?”

没有!江南的地都是强宗大族的,怎么可能拿出来分给士兵?要那样还是投降陈德兴算了!

江万里默然无语。

“还是兵农分离吧。”贾似道拈着胡须,沉吟着道,“便如此了……募集新军之事不能拖了!祥甫,你即刻动身,10万贯铜和10万匹绢,某让户部支给你,一文钱都不会少的!江大参、马大参,二位也动身去江西、浙西吧。两路安抚和总领财赋的差遣都给你们,若是需要带兵官,可以直接从三衙新军和殿前诸班直中抽调!”

老贾猛地站了起来,目光灼灼地看着几人,沉声道:“吾等都是读圣贤之书的宋臣,如今大宋国家有难,儒家道统被窃,正是吾等读书之人挺身而出的时候!诸位当奋发努力,以报天家厚恩,以正孔孟之道!”

……

“草民昌国邓明海、邓明安、邓明理、邓秋忠……拜见明王万岁,万万岁!”

刚刚回到昌国县城的陈德兴,此时正在家门沈氏献上的一所豪宅中接见昌国邓家的几个头面人物。

至于家门沈家,自然早就投靠归顺陈德兴了。一家之主的沈固沈百万(其实家产早远远不止百万),现在已经是北明的士爵了——他给明军当内应,配合夺取舟山的功劳足以封爵。另外,他还拿出了四十万贯,给沈家上下人等和为沈家效力的掌柜、管事和船头都买了士绅身份。家门沈成了北明士绅的第一个购买者了!

“起来说话!”陈德兴一挥手,让几位邓家人都站了起来,不过并没有让人看座。

“你们谁是邓家一门之主?”陈淮清开口发问。

“草民邓明海现居邓家族长。”观海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