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部分 (第1/4页)

兵将分离的,军府都尉也要领兵出征,不过军府出征时一分为二,在驻防之地还会留下部分官兵,保持军府建制,以便继续训练和征招后备军),每府的长征健儿都补到1000,有缺额的抽调另外四卫的府兵补齐。5万精锐,就全部交在你们手上了!”

随着李璮不紧不慢地说话,兼领金吾卫上将军李彦简,左武卫上将军李雄,右武卫上将军历元帅,领军卫上将军田师都都肃然起立,大声应诺。四人出列排成一排,一齐躬身:“臣等愿为陛下扫荡胡虏,兴我大唐!”

……

“二位到了临安,一定要小心行事。锦衣卫给你们单独布了个联络点,临安纪家巷的齐福客栈,掌柜莫寡妇和跑堂吕小猴都是我们的人。”

锦衣卫头子刘阳这个时候正在送客,在舟山岛上一处不起眼的渔村码头上送客。被送走的是正在遭受锦衣卫“追杀”的昌国名士邓秋忠和他的弟子白展基。

昌国邓表面上看是垮了,超过10万亩土地被没收——就是因为邓家上下铁骨铮铮,誓死不愿附贼!而邓家的要人,不是“流放”辽东去开矿,就是软禁昌国,闭门不出。只有邓秋忠在他的弟子白展基的帮助下逃亡……还好,他们不是空手逃亡,邓家在大陆上还有产业,还在某处产业中藏了10万贯铜——藏铜是这个时代流行的,士大夫们有了钱就喜欢在家挖个坑埋了,所以邓家在大陆上的庄子里藏铜是不奇怪的。

有了身份,有了铜,还有了和组织单线联系的渠道。邓秋忠和白展基的特务活动就可以开展了。

而两个特务在临安的主要任务其实也不危险,并不是刺探大宋的机密情报,而是唱高调呼吁变法复礼,给大奸臣贾似道不断的找麻烦。

“下官一定牢记判官嘱咐,到了临安定会小心行事的。”邓秋忠躬身行礼。

刘阳点点头,又道:“好的,那某就送你们到此了,再要见面当事吾大明入主江南之时!到时候二位就是开国功臣,明王殿下的赏罚素来公平,凡是立功必然有赏,二位伯爵子爵的前途肯定是有的!”

第425章过太平洋(一)

大宋咸淳二年的六月、七月,对唐宋元明四家来说,似乎是大战前的准备期。轰轰烈烈的普陀山辩法之后,唐宋元明四国已经分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

东唐北明已经走在了一起,准备在这一年秋天对西元(蒙古)发动进攻!之所以是秋天,那是因为唐明两国都需要秋天收获的粮食吃饭——现在的东唐是一个只有300万直辖人口的国家,而北明的人口在夺取了舟山群岛后,也不到80万。大规模的兴兵需要动员大量的士兵和民夫,会给这两国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只能在秋收以后出兵,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今秋的丰收。

而南宋西元显然也勾连在了一起。贾似道执政的南宋朝廷开始秘密向西元提供火药武器——西元并不是没有生产火药的能力,虽然他们和南宋还有东唐都搞不清颗粒火药是怎么回事儿,但是普通火药是难不住他们的。蒙古人在扩张征服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不少全世界一流的工匠,在燕京、开平、和林和京兆府,都有成千上万手艺精湛的工匠。但是在南宋的临安、明州、泉州,工匠的人数却是以十万计的!

这个时代的南宋,就是世界工厂!而且工业(手工业)产值肯定比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工业(手工业)产值总和还要多的多!此外,南宋还通过国际贸易和天竺、日本、高丽、南洋、大食甚至是欧洲联系在了一起。凡是旧大陆上存在的商品,在南宋的土地上就能够大量的买到。其中也包括生产火药的两种重要原材料硝石和硫磺。前者主要从天竺进口,后者是日本出产的。

所以蒙古人在得到南宋供应的火药之前,火药武器在蒙古军中相当珍贵——这也是为什么郭守敬没有做足够的实验就拿飞天火箭来射陈德兴的原因。

现在有了大宋提供的火药,忽必烈的军队终于可以进入热兵器时代了!而作为回报,西元也向大宋提供了战马。而在咸淳二年六、七月间,蒙古人还没有积攒起足够应付一场战争的火药。同样的,南宋的团练也在草创之中,远远没有到达可以北明或东唐开战的地步。

因而,唐宋元明四方,在这两个月中都选择了等待。时间仿佛要在无聊的等待中,静静的流逝了。

不过,在后世的历史书中,咸淳二年六月、七月却是相当浓墨重彩的两个月。因为著名的“文天祥发现新大陆”便发生在这两个月中。

……

“好了,太好了,脚终于踩在地面上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