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部分 (第1/4页)

当然,北明可以实行这一套制度,也是因为北明的官僚体系比较弱势。要不然谁肯把采购兵器盔甲这样的肥差让出来?

而这一次跟着陈德兴南下的一万四千余兵将,在北明军中也算是装备最精良的部队了。

陈德兴的近卫师全部配了简易的板甲——不是历史上欧洲骑士穿的从头裹到脚的板甲,而是一副胸甲,一顶头盔,再加上腿部和手臂护具,总重量不到三十斤,比起宋国的步人甲轻了一半以上。

郭侃的佣兵旅则有1200人配了板甲,余下的弓手都披皮甲,刀盾兵和长枪兵则都披着类似青唐瘊子甲的冷锻甲——郭侃的步兵是打过西征的,人人都抢了个盆满钵溢,这种职业雇佣兵有钱自然会购买装备,他们的盔甲刀枪也是私有的。所以武器装备也非常精良。

王陆飞指挥的一师重骑兵也都是人人板甲在身,实际上他们是最早装备板甲的明军部队。这点重骑可以说是陈德兴的宝贝,全都是士爵身份,家家都有田庄农奴,薪俸也比其他士爵部队的军将高五成。当然不会在装备上省钱了。

杨阿喜的正黑旗马队的装备稍差一些,因为是轻骑兵,所以只配了皮甲,不过黑漆漆的一大片,瞧着也挺唬人的。

而北明军中军第四师算是大路货的部队,兵器已经换成镶钢、夹钢的家伙,但是没有什么人自购了板甲,都是从南宋带来的步人甲,也没披在身上,而是由驮马携带。远远看着就好像是牵制马行军的无甲骑马步兵,不过随同他们一起行军的中军炮旅的三个炮连的18门青铜大炮可是这个时代最可怕的武器!

一万四千精锐,就这样在大宋咸淳二年十月初一,浩浩荡荡的离开了燕京雄城。

第457章输不起的忽必烈

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中军大营,设在了太原以东的平定州,一连几天都没有挪动位置。

在忽必烈指挥的大军攻入忻口之后,二十余万人马就分了几路。霸突鲁指挥四个蒙古万人队和一万陕西刘家(刘黑马子刘振元部)的汉军包围了太原城;兀良合台则指挥四个蒙古万人队和一万巩昌汪家的兵马越娘子关进入河北,然后再向南扑击汴梁;塔察儿(不是那个汗王)和钮麟指挥两个万人队也出娘子关进入真定路、保定路警戒燕云方面;药木忽儿和重喜(契丹人,汉军万户)则指挥三万大军南下潞州、高平直扑洛阳;剩余的五万多大军,则在榆次、寿阳、平定州一带休整,由忽必烈亲自掌握。

看忽必烈的部署便不难发现,他现在最忌惮的还是陈德兴率领重兵南下寻求决战。虽然他用燕云之地这个香饵套住了陈德兴,还有陈李相忌的因素,但是忽必烈也不敢保证陈德兴一定不会弃了燕京南下。

而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对忽必烈而言几乎就是灭顶之灾!虽然在收编了东道四王的兵马之后,他的兵力大大的雄厚起来了。但是李璮的兵力也不弱,东唐的府兵加上各镇藩兵总数不下二十万,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消灭的。如果陈德兴的六万人再加入进来,忽必烈可就一点胜算都没有了。

所以忽必烈才会将两个万人队摆在真定路、保定路,又在娘子关以西放了五个精锐的万人队。一共七万大军,专门就是为陈德兴准备的!

不过忽必烈用屁股想也知道,包括他的怯薛军在内的这七万蒙古大军根本打不过陈德兴的六万人。哪怕这些蒙古军队也装备了火铳和天雷箭……

说起火药武器,忽必烈就气不打一处来,陈德兴早年使用的火药明明就是南宋供应的,可是南宋现在却没有把当年供应陈德兴的火药送给蒙古,拿来的都是和京兆府所产火药差不多的东西!根本不能和陈德兴使用的火药相比——蒙古人当然得到过北明军的火药,是从没有爆炸的天雷箭中取出的。也拿去给京兆府的火药匠人瞧了,可是那些匠人都是笨蛋,根本不知道那种火药是怎么造出来的。

很明显,这种火药是南人密藏的杀手锏,是用来防备大蒙古国的秘密武器!

另外,蒙古东道的那些千人队的战斗力也让忽必烈有些担心。由于蒙古东道四王没有扩张方向——想去高丽蒙古大汗们不许,别的方向都荒无人烟,没得打——除了塔察儿之外也没什么机会参与大蒙古国的扩张(这帮成吉思汗的旁支在蒙古体系中一直不值钱),因而他们既没有积累战斗经验的机会,也没有分到过什么战利品发一票。所以他们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技能都比蒙古的中央和西道军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除了塔察儿的5000黄帐兵像点样子,其余的九万多人……刀都熟的(熟铁),甲都皮的,弓都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