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部分 (第1/4页)

“好!汪田哥安答,记住你今天的话!”霸突鲁定定地看着汪田哥,然后突然扭头对正在行军的队伍大吼,“大蒙古的勇士们,加快脚步,明天晚上一定要到达井陉关!大蒙古的前途命运,就在你们的脚下!伟大的成吉思汗正在长生天上看着我们!”

……

而在这个夜中,真定城中,陈德兴正高踞在南关城门楼之上,焦急地看着四下夜中景象。

有“花花真定府”之称的真定城,在北宋时期便是繁华之地,后来在女真盘踞中原之时也是大城,便是历经了蒙古入侵和武仙(金末地主武装首领)之乱后,依旧有一万多户人口——这是个可靠数字,因为蒙古人已经将这一万余户居民从城中驱赶出来准备杀光,但是被史天泽保了下来。

在史天泽治理的几十年中,人口更是增加了一倍以上,光是城内和城池附近,户数就超过两万,人口更多达十二三万。即便在史天泽将老巢移往河南之后,这里的人口依然有十万以上。

不过这样一座在河北的平原上屹立了数百年的名城,现在却面临着将被遗弃的命运。

城市周围,无数火光星星点点的耀动。正是陈德兴带来的骑兵,他们四下游动巡逻,只要看到从城中溜出的百姓或蒙元官员,便用马鞭将他们逐回。若是有人敢于反抗,那就格杀勿论!

而在北面,夜色中隐约可见有火光烟柱,在远处升腾而起。

那是郭侃的银甲旅和一连“弩炮兵”(就是用三弓弩发射天雷箭的炮兵,北明军的每个炮旅都有两个这样的弩炮兵连)正在和南下的蒙古人交火,以迟滞他们南下的速度。

陈德兴出人意料的向南运动,为他争取到了宝贵的三天时间,同时也让真定城内的少量蒙古守军始料未及。或许是他们误以为忽必烈已经兵败,因此来了个误听消息而逃。不等陈德兴的先头部队到达,官员军将就呼啦啦逃散一空,很有一点“误听消息而逃是为下勇”的味道。

不过陈德兴却不敢在真定城久留,方一入城,就下令将全城百姓团营编伍,然后随军迁徙!而且,只给出了两日的时间,现在已经过去了两昼一夜,明天就是大军放弃真定南下顺德路、广平路。

根据行军计划,陈德兴所率的大军会沿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前进,再向东到达大运河,然后就能沿着大运河北上去海津镇——二三十万人沿着大运河行军肯定是比较安全的,如果能抢到些船,那就更加省力,能让老弱妇孺和辎重上船,青壮和精锐沿河行军。

夜色当中,真定城内到处都是火光灯光,今夜是注定无人入眠了。韩安生指挥着真定这一带的天道教骨干分子和信徒,正在挨家挨户的动员,好话说尽,坏话说尽,连哄带骗再加威胁,总归是能将大部分人组织起来的。

还别说,在生产力不发达,人的思想也够愚昧的中国古代,邪教对底层民众的组织动员能力,还是相当强大的。怪不得明教——白莲教一类的教派(也包括后来的拜上帝会),会被宋明清三代严禁了。

不过话说回来,若是儒教的动员组织能力足够强大,又何须让明教——白莲教之流的邪教负担起驱逐鞑虏的重任呢?

除了人口,真定城内的存粮也是陈德兴掠夺的目标。包括粮商和官仓的存粮都被集中起来,装上了骡马拖拽的大车,现在已经在近卫师的一个旅护卫下提前出城了,站在高处俯瞰,就看见打着灯笼的车辆,在南下的官道上绵延不绝,仿佛没有尽头。

……

同样是这个夜晚,在真定城以被数十里外,无数篝火在滹沱河北岸的平原上燃动。每一团篝火之侧,都有横七竖八呼呼大睡的蒙古战士。只有在南面才有一道单薄的巡哨值夜警戒。这些巡哨也累得狠了,都未曾游动,只是站在原地,持着弓箭,脑袋不住的一点一点。

这些累得跟狗似的,浑身脏污不堪的蒙古军将,先是从东蒙古草原或是河套草原东进南下走了两千多里,然后又急袭山西包围太原,紧接着又东越太行进入河北平原,在真定路、保定路来回转战。或离或散,或进或退或者数百里!

便是昔日追随成吉思汗的蒙古勇士,也禁不起这样的折腾,何况是忽必烈手里的五代、六代鞑子?他们不仅人疲惫到了极点,军中战马也出现了折损,特别是从山西越太行以来的一连串机动,让一人三马两马的配置,硬生生变成了一人一马半的平均配置。

这里可不是蒙古草原,战马折损太多,将来就不好补充了!正因为如此,忽必烈才不得不让他的蒙古人好好休息一晚,只调动了少数部队在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