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 (第1/4页)

此时要把一件事情广而告之,除了派官差张贴布告,几无他法,在这种情况下,报纸的刊行势在必行。

调研回来的顾炎武和黄宗羲都少了一份书生意气,多了一份带着忧虑的厚重。

这两人分别到了凤阳和淮安调研,这两府目前的情况最为糟糕,两人都是按照罗剑的要求,深入到了千家万户之中,百姓生活的贫苦让两人都是心情沉重。

而当地有些官员的不作为甚至欺诈百姓的事,让两人都是极为愤慨,但调研组的任务只是调研,并非有纠察官员之职责,二人只能把事情一一记了下来。

两人回来后刚把调研报告上交后不久,就被柳兰拉到了邢夫人印刷厂里临时设置的《扬州半月刊》报社。

柳兰递过几篇文章给两人,第一篇文章是罗剑写的,名字叫《正义与良知》,这是罗剑为《扬州半月刊》准备的发刊词。

罗剑用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的发刊词中的一段话,即“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给《扬州半月刊》作了定义。

文章指出,作为一个媒体,最核心的灵魂必须是正义与良知。有了正义与良知的媒体才能向公众传达正确的信息,才能引导社会良好的风气。在这个前提下,罗剑提倡媒体向社会公众开放,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畅所欲言,对社会事务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二篇文章是史可法写的。在这篇名为《未来之希望》的文章中,史可法对罗剑等人创办报纸的用意和初衷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号召扬州人都要象对待初生之婴儿一般,细心地呵护这属于扬州人自己的第一份报纸,也希望未来扬州乃至全国都有更多的报纸出现,让报纸能够成为所有人的良师益友。

顾炎武已经同柳兰一起对报纸的创办作过很多努力,自是对报纸的作用和意义知晓颇多,而黄宗羲则是第一次接触,朝柳兰和顾炎武问了半天,这才明白大家要弄的是什么东西。

明白之后的黄宗羲也跟顾炎武一样,用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了第一份报纸的发行工作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又有邢夫人印刷厂的全力协助,第一份《扬州半月刊》终于呱呱坠地了。

第一份报纸采用半月刊的形式,且只印刷了五千份,这些都基于目前社会状况决定的。

此时信息传播极为缓慢,而印刷厂的落后设备也不达不到日报的水平,况且普通民众的识字率也决定了报纸的发行数量不可能更多。

随着第一份报纸的发行,大都督府里对报纸的审查机构随之成立。

这让很多人不理解,报纸不就是大都督府创办的吗?为什么还要自己审查自己?

对此罗剑的解释是,大都督府并不干涉报纸的运作,报纸是单独存在的,现在虽是大都督府出资创办,随着以后报纸发行量的增加,其经济运行也将从大都督府里脱离出去。

设立审查制度,也是迫不得已。罗剑也希望媒体能够完全开放,但现在根本无法做到。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整个扬州与满清朝廷正是敌对状态,倘若清廷也派一些文人在报纸上鼓吹满清入主中原乃是天命所归,《扬州半月刊》是登还是不登?

尽管柳兰认为根本不怕,大家可以把他们驳斥得体无完肤,但是罗剑认为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和民众的认知水平,自己的报纸不从舆论上占领主阵地,就会乱了大众思想,一旦乱了,再想纠偏可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创办报纸的最终目的是宣传民主和自由,但罗剑和柳兰一直都没提,现在提这些为时尚早,在这个见官就跪、等级森严的的时代里,宣扬这一套可能还没有市场,这个需要慢慢来,过早提出这些反而欲速则不达。

刘婶的包子铺愈发做得大了,隔壁的门市也被刘婶租了下来,现在包铺已经成了一个不小的饭馆了,饭馆里已经请了帐房先生了。

此时的帐房先生正在饭馆里给客人们读着报纸。

报纸是大都督府免费送的,大都督府说了,这第一份报纸是免费的,但以后的报纸大家得自己花钱买了,一份报纸五文钱。

客人们听说大都督亲自在报纸上写了文章,都打起精神听帐房先生念着。大都督写的文章大家一听就懂,因为大都督是用白话文写的,虽然有些读书人对白话文有些不以为然,但大多数没读过书的人却认为只有大家都听得懂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读书人自是听明白了大都督府创办报纸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