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 (第1/4页)

罗剑给史可法递过一份资料,史可法接过来认真看了起来。

“侯方域真的参加了满清的科举考试了?”史可法有点不太相信。

“宪之兄,你仔细看看,这上面说得很清楚,他这次好象是中了进士吧?”罗剑笑着说道,一个侯方域并没有太放在他的心上。

侯方域回到老家河南归德(商丘)后,还是安静了几个月,但由于以前的复社四公子名气确实不小,不久就连驻军归德的多铎也知道侯方域从扬州跑回来了,竟亲自上门拜访,让侯方域和其家人很是受宠若惊。

再后来侯方域得知扬州军不断获胜的消息,有些后悔离开扬州,但覆水难收,并不想回头的侯方域干脆直接投靠了满清,倒也成了归德满清官员的座上宾,在这些官员的反复规劝之下,侯方域终于还是参加了满清的科举考试,尽管因为这个事与李香君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但侯方域却并不后悔。

“兴华,咱们是不是给这些读书人安排一些职位?”史可法犹豫着说道。

“宪之兄,你觉得这些人能够胜任吗?”罗剑问道。

“恐怕难哪,咱们扬州的这些新部门对一些新知识要求颇高,这些只读过圣贤书的人哪里懂啊?我的意思干脆给他们安排一些空闲的位置,干脆把他们养起来算了。”史可法说道。

“那不行,宪之兄,我倒有个想法,这些读书人尽管对新知识了解不多,但这些人总比不识字的人基础要强出太多,如果咱们办个行政培训班,学习合格的咱们就安排职位,你看如何?”

罗剑其实对这个问题早就有过一些思考,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象陈子龙和宋应星、方以智等人的是极少数,大多数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说到底,除了八股文写得不错,剩下的就全是书呆子了。

家里条件好一些的读书人还知道出外游历,见识还多一些,家境贫寒的读书人维持生计都很困难,况且又无一技傍身,哪有条件出外长见识?

“就怕他们不接受啊,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就等着做官,现在又要让他们重新学习,怕阻力不小啊。”史可法觉得这虽是一个办法,但就怕读书人不接受。

“宪之兄,这事你不要管了,我来处理,保证让你满意就是了。”罗剑笑着说道。

第二天就将发行的《扬州半月刊》紧急调整了版面,刊发了一篇题为《读书人的出路在哪里?》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罗剑亲自写的,文章中罗剑指出扬州现在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扬州所有官员必须坚持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这样才不会被淘汰。

尔后罗剑又指出科举考试的诸多弊端,罗剑用不少例子指出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并不一定就是从政的能者,而扬州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都对官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罗剑指出,扬州欢迎读书人前来工作,但工作并非意味着做官,扬州以后的官员选拔将采用全新的模式,每个官员都必须有基层工作的经验。

扬州的这种措施并非堵死了读书人的出路,恰恰相反,这种做法是给读书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有些读书人想当成为政府官员为百姓服务,可以参加大都督府组织的考试,这种考试与科举无关,考的是处理实际事务的经验和能力,如果愿意参加的,大都督府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

更多的读书人可以选择的事情很多,现在扬州有这么多新兴的产业,这些产业都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这对读书人来说,就是很好的出路,在这些工厂里做事,待遇往往比政府官员更高。

罗剑最后指出,所有的读书人都不应该固步自封,而应该适应新的形势,不断继续学习,使自己适应扬州发展的需要。

罗剑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多数读书人对大都督的话都是听了进去,已经有五六十人报名参加大都督府组织的行政培训班,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有一部分读书人买了不少管理方面的书籍,准备学习完了到一些工厂里担任管事。

只有极少数几个读书人见在扬州当官无望,黯然离开了扬州。

行政培训班开班一个多星期,史可法的心总算踏实了下来,他也亲自过过上过几次课,他从自己的的实际出发,指出书本上的知识同实践有着极大的差距。

史可法甚至把罗剑他们来扬州之前自己应对失措的事拿来做例子,这让很多读书人都觉得督师是真心地为他们好,在引他们上路。

行政培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