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部分 (第1/4页)

挥师南下,这其中之一就是他已经揣度出,如果自己这么一走,金军迟早还会举兵南侵,到时候故剧重演,这回就算自己有心出兵解围,怎奈何自己身处南疆,只恐会鞭长莫及,远水难救近火;其二,康王这次与金军一战,那得算是小试牛刀,他庆幸自己多年养兵蓄锐,起码刘浩这支先锋军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

话说康王这次在相州集齐了三路大军,由自己亲自挂帅,统兵五十余万浩如烟歌一路南下不止一月,终于来到了韶安。到了韶安,康王并不急于讨伐,而是在韶安三县的县城外各处屯兵,张旗示众。

韶安三县的县衙见一支支打着康王旗号的大军在城外安营,就好像是在此休兵一般,既不想进城,也不像是想走的样子,仿佛是与县城各自相安,互不干系一样。

如此这般,这些大军扎下营盘一晃就是一个月过去,没人能猜得出这支大军到此的真正目的。可韶安三县县衙内的县令一个个都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早就坐不住了,最后三县的县令只好聚到一块商议,可商议来商议去也不知如何是好。你说打吧!城外来了这么多军队,即便想打那还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根本就是找死!若是想降吧!可人家也没说是冲着你来的,你城门紧闭他也不过来围城,就这么若即若离的样子真教人揣度不透。可说到最后,毕竟是做贼心虚,他们商量来合计去还是觉得,这支挂着康王旗号的大军来者不善,十有八成就是冲着他们自己而来的,不然他们为何不去别的地方,而是偏偏与咱们这三县隔城而居呢?常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别看人家不声不吭的,那可是只真正的“老虎”,一旦怒吼起来,恐怕就得地动山摇,墙倒城摧。

这三位合计到最后,还是觉得:我先为上。干啥呀?负荆请罪呗!

话说这一日,康王正在大帐之中与刘浩对弈,这时,有士官进帐来报:“启禀王爷、刘大人,韶安三县县令求见!”

康王闻听抬了一下头,他顺手落下一颗棋子说道:“放他们进来。”

说罢,康王低下头用手托着下巴,继续思考着棋局。

这时,就见有两个侍卫一掀帐帘,引着三个身着官服的县令鱼贯而入。

康王搁下棋子,转身看了眼这三个人,见他们一个个都倒背着双手来到地当央跪成一排,康王的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就见这三个县令齐声说道:“下官拜见王爷!”

康王定身故作惊讶地问道:“你们三位从何而至?来此见本王不知有何公干?”

这时,只见其中的一位答道:“我等皆是县令……”

康王还没把话听完就佯装不解地说道:“难道小小的韶关竟有三个县令?”

这仨县令一听只得逐个报道:“下官才是韶关县令,微名任智达。”“卑职吴茂盛,乃是韶通县县令。”“哦——下官立早章,贱名贵显,任韶阳县县令。”

康王听后他坐回到椅子上,抬手将棋盘上的棋子一抹说道:“你们三个既然都是朝廷命官,那就起身说话吧!”

“岂敢,岂敢!”任智达忙说道:“我等背缚至此,乃是请罪来了。”

康王先看了眼刘浩,又注视着任智达笑着问道:“不知三位知县所请何罪啊?”

任智达垂着头说道:“下官失职,只因韶安三县地广粮丰,百姓大多富庶。不知怎的,这几年来一些豪绅竟纠结起来,拒不纳粮。下官曾颁布告令,亦曾派衙役官兵前去征讨,可皆不奏效。下官只好如实上奏,可始终不见朝廷回应,亦不见天兵来援。更甚的是,这些豪绅竟然买通衙役,组织起了民团,现在下官是孤虎难斗群狼,无奈之下,也只能委曲是从。”

康王听了又问道:“你的意思是说,这些豪绅手下有兵,任知县等人乃是受了要挟才拒不纳贡?”

“正是!”任智达忙接道:“他们组成了民团,意在抗拒朝廷,谋求私利。”

康王微微一笑道:“民以食为天。此事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区区民团,不需本王动兵。你们回去再发一张布告,就说康王体恤韶安三县民众,凡愿顺者,仍可不必纳粮,对于豪绅民团,本王不咎既往。如果哪个愿随我康王旗下的,不仅可终身免税,而且每年尚有十斗粟米官奉。”

这几个县令赶紧磕头道:“谢王爷厚善仁慈,下官若得王爷宽释,即张告晓谕民众,相信这些乡绅民团必然顺服。”

康王哈哈大笑道:“尔等自缚而来,若要本王释缚岂不多此一举?你们各自尊便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