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 (第1/4页)

拓跋珪三次南下,虽不能说大败而回,却每次都多少损失些人马,而人口对草原人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

被拓跋珪派入关内的总计有十万人马,刨去被晋军消灭的,现在被围困在代郡的,怎么也能有七八万军队,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不是晋军太过强大,单凭这些人马,就够杀入中原了。

所以拓跋珪决不会不管那些士兵的。

韩范说完,就把嘴闭上了,他相信拓跋珪最担心也是这件事,所以要给拓跋珪考虑的时间。

严格说,拓跋珪的起家,与路强很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起于危难,靠着自强不息,一手创建了庞大的帝国。

不过草原国家与中原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力量大都是由各部族组合而成,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这种组合还看不出什么,而一旦他们的利益受到威胁,这种组合也很容易出现裂缝。

拓跋珪的朝廷虽被他逐渐汉化,但有些东西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也可以说是路强这只蝴蝶的横空出世,没有给他深化改革的时间。

那么拓跋珪想继续保持自己地位的稳固,就必须有强大的武力,所以说,他现在是真的败不起的。

沉吟良久,拓跋珪才长出一口气道:“你家皇帝还有什么要你转告朕的?”

韩范知道拓跋珪已经有决定了,心中也不由长出了口气,微笑道:“要说我家陛下真乃千古少有的明君,他知道这么让陛下退兵,一定会有损陛下的威严,所以决定对外宣传,我军不敌陛下的人马,而陛下为了减少晋、魏两军的伤亡,才主动撤兵,这样就不会有人胡乱传言,有损您的形象了”

司马德宗会有那么好心?

拓跋珪不由冷哼一声,道:“听闻你家陛下已经收罗了不少战马,朕也不想占他便宜,这样吧!明年这个时候,我们两军骑兵来一次真正的对决,必须是毫无花哨的,朕也没别的要求,如果他败了,就必须把幽州重新划给朕,就这一个条件,你速去回禀吧!”

涉及到国土,韩范可不敢轻易答应了,而且他知道,就骑兵而言,这个时期根本没人是魏军对手,晋军铁骑虽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中,可一年就想打造出可以击败魏军的铁骑出来,却显然不太容易。

韩范还想再说,却被拓跋珪赶了出来。

其实韩范也明白,拓跋珪此举,无非还是再给自己找台阶下,只是这件事他实在不敢做主。无奈之下,只好返回雁门关,然后发鹰信向路强汇报拓跋珪的态度和要求。

此时路强和檀道济近二十万大军已经将代郡围的水泄不通,同时将附近所有郡县全部收回,时隔一百多年后,重新将晋朝的旗帜插在这些地方的城头。

原本檀道济等人还不明白路强围而不打的原因,直到路强把现在国力还不容许他们与魏人全面开战的原因说出之后,众将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韩范的信很快就放到路强的案头,先前路强还以为拓跋珪会提出什么非分的要求,没想到却是要明年与自己的骑兵一较高下。

微微一愣后,随即就笑了,提笔在韩范的书信上批了一个字“准”

除了晋军中的几个高级将领,没人知道重骑兵和重甲步兵已在秘密装备和训练中,而一年之后,正可将这些训练有成的重装骑步兵派出来。

相信到时候当拓跋珪见到那些武装到牙齿的重装士兵,怕是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因为这,路强才会这么痛快地答应下来。

接到回信后,韩范不敢耽搁,立刻又来到魏军大营,把路强的回复告诉了拓跋珪。

拓跋珪知道路强是个言而有信的人,他既然答应与自己人马正面决战,就决不会反悔。心中不由暗喜,被你算计了这么多次,终于可以找回来了。

正是对自己铁骑有绝对信心,拓跋珪才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正常情况下,正象韩范想的那样,晋军想在一年之内就训练出一支可以与他匹敌的骑兵,几乎是不可能的。

心满意足下,拓跋珪款待了韩范,随即下旨退兵。

几乎在同时,代郡四周的晋军也给魏军让开了一条通道,放他们出城,然后大军跟在魏军后面,一直将他们押送出长城。

站在长城回首中原的山河,拓跋仪心中满是沉闷和不甘,可心中也隐隐觉出,这怕是他最后一次踏足中原土地了。

封真也是一百个不服,对拓跋仪道:“大将军请宽心,我们一定还会杀回来的”

拓跋仪摇了摇头,却没有说话,叹息一声后,扬鞭催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