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 (第1/4页)

下发财!这三天净扫了这么多私烟馆子,当场没收的总得有几个现钱不是?”

心领神会地一点头,站在段爷身边的一个贴身跟班顿时扯开了嗓门吆喝起来:“那大子儿都甭朝着库房里头抬了。就搁在外间叫人瞅着!嗯。。。。。。。段爷,咱是不是做戏做全套了,在每筐大子儿上头,再洒几块大洋、几张票子?”

略略动了动下巴颏、算是点头答应,段爷却又紧跟着补了一句:“也甭太招人眼红!每筐大子儿上头洒三五块大洋、七八张票子就是了!洒的太多,那人家还不一定以为我发了多大财呢!”

点头哈腰地答应着段爷的吩咐,再吆喝着几个抬着一筐筐大子儿走进库房的巡警把大子儿给搬了出去,站在段爷身边的那跟班扭头朝着几个正在算账的账房先生吆喝道:“怎么着啊?这账都算一晚上了。倒是算出来个数目字没有?!”

压根都没搭理段爷身边那跟班的吆喝声,几个账房先生依旧是双手飞舞地打着两个算盘。时不时地还能腾出手来数数桌上刚送过来的大洋、票子,或是拿着个毛笔在账本上记上一笔数字。

差不离又耗了半个钟点的功夫,四个账房先生几乎同时停下了手里的伙计,彼此间伸着手指头比划了个数目,这才在各自面前的两个账本上同时记下了两个数字,再同时站起了身子。各自捧着两个账本走到了段爷的面前。

垂着眼睛瞅了瞅那些账房先生手里捧着的账本,段爷伸手取过其中一本蓝色封面的账本走马观花似的浏览过后,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今儿弄来的这数目,也就只能算是个勉强!另外一份账呢?是多少?”

朝着段爷比划出了三根手指,其中一个账房先生闷着嗓门应道:“照着老规矩。是您手里这本账的三成!该送去的各路孝敬、例钱,也全都照着这本三成的账目开销的。有几处身后根骨硬的私烟馆子,主家都照着三倍赔过去了,再给送了一份厚礼,也是在这三成账目上开销!”

把几个账房先生手里捧着的蓝色封面的账本全都取到了自己手里,段爷懒洋洋地把四本账簿搁在了自己的腿上:“照着老规矩办事就是轻省。。。。。。。得了,你们几个也是照着老规矩,兜吧!”

齐齐朝着段爷拱手一揖,四个账房先生很是熟练地走到了各自算账时坐着的八仙桌旁,双手撩起了长衫下摆,再用一只手把长衫下摆的两角攥在了手中,另一只手却是抓过了八仙桌上堆放得整整齐齐的大洋,着长衫下摆挽成的布兜里不停地扔了进去。

眼瞅着那几个账房先生一把接一把地抓着桌子上的大洋,段爷身边两个跟班中,有个头回见到这场面的跟班禁不住凑到了段爷耳边低声说道:“段爷,不就是几个算账的么?犯得上给这么大价钱?

乜斜着眼睛,段爷打从鼻孔里哼道:“不就几个算账的?这四九城里,听说过‘钱粮判官’的名头没有?”

微微一皱眉,方才朝着段爷发问的那跟班立马闭上了嘴巴。。。。。。

就打从有明一朝开始,官面上就一直有那么句话——天下十分,七分归朝廷管辖,三分归绍兴师爷调度!可真要是认真计较。那这句话还都是给朝廷留了几分颜面的。。。。。。。

从最底下的县官开始数算,上任伊始就得随身带上个绍兴出来的钱粮师爷和刑名师爷,这才能应付得了那些个油滑得泥鳅似的小吏,要不然政令都出不了衙门大堂。有时候撞见些昏聩些的官儿,那这一县之地上面真正做主的,就得是那绍兴出来的钱粮师爷和刑名师爷!

再朝着上面掰扯。也甭管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府邸,又或是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的五虎上将,手底下一些琐碎事情,也全都得是靠着那些绍兴出来的钱粮、刑名师爷操办,甚至是伴在身边的那些清客、幕僚,也全都是绍兴一脉出身!

也不为别的,就因为全天下当师爷的人物中,就得数绍兴出来的师爷脑子活、主意多。眼神快、手脚勤!再加上绍兴师爷之间顾念乡党之情、宗族之谊,彼此间同气连枝。有时候朝廷的谕令都还没送达地方,好些个留着只有绍兴师爷才能看懂的暗记、密文的书信,已然送达了各个地方。

甭看着县衙里头那位绍兴师爷就是一冬烘模样的半老头子,可对着一份同宗兄弟快马送来的、官面上谁都能找着朝廷邸报看上片刻,立马就能一拍桌子,赶紧吆喝着手底下的小吏出门净扫街面、安抚黎民、修桥补路、捎带手的还腾出来主人家刚买的一处私宅安顿治下鳏寡孤独!

等得手底下小吏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般地把这些事儿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