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 (第1/4页)

所以,他需要为了自己的名声去经营,经营下来的结果,也让他感到满意。

江宁的市面越发繁荣,南门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江宁商会的成员也多了起来,米面行的唐东家,布匹行的齐东家,都加了进来,掌柜的交椅也就随之增加。

市井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然而好心情,总是那样的短暂。

又一波持续二十多天的不降雨,急坏了蒋山卿,引渠,水车,深井,忙的他脚不沾地,可依然使得他忧心忡忡,绝收的危险,笼罩在了江宁数十万亩的农田上空。加上先前的十天,整整一个多月不降雨,徐秀的眉头越皱越紧,可以预见的旱情将会袭来。

若仅此而已,显然动摇不了徐秀的心性,可当梁行履行徐秀的安排,带人走遍了江宁全县,所整理出来的数据,更是让徐秀的脑袋都为之一疼。

只见他写道:江宁县较去年少户万有奇,农田四万四千亩有奇。

徐秀久久才揉着脑门道:“似乎,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众人默然不语,答案显然如他所言。

☆、第91章 大旱灾东南旱

后世修武宗实录的时候,如下记载:

正德三年七月,东南六府旱灾。上知之。

……

时间慢慢来到七月,海龙王还是没有下雨的意思,干旱还在持续。

照这个样子继续下去,农田里的粮食旱不旱死,谁也不能说出个绝对来,可歉收的可能性,却绝对会是个事实。

旱灾果然于徐秀所担心的那样席卷而来,从邸报上得来的消息,不光应天府,就连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包括浙江的杭州府,都遭到了规模庞大,持续时间久的大旱灾。

一场席卷东南的大旱灾,已经可以预见。

而江宁,连着两年遭灾,先是水灾,后有旱灾。

农民的日子早就难以为继。

虽然在蒋山卿累的人都快瘦了一圈的努力下,极力的扩大水利河渠的建设,却还是难以挽回所有的损失,此时他与徐秀站在农田旁边,不发一言。

徐秀蹲下身子,看着眼前的场景,很是心疼。

庄稼轻轻一撮,就会碎成渣滓。

蒋山卿低着头道:“大人,江宁县可能最好的结果,就是往年收成的三成。”

“只有三成吗?”徐秀继续盯着已经开裂的农田,听了这话,头一次有了一种浓重的挫败感,老天爷的力量,谁能够对抗的了呢?

回头见蒋山卿一脸纠结,徐秀安慰道:“三成很好了,我还以为要绝收了。这段时间辛苦你了。”

这三成,全部是离水源地更近的地方。

虽说江南地区地处长江附近,出现大范围旱灾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可还是出现了。

既然不可逆,那就只好做好承受可怕后果的准备。

徐秀道:“不必自责,子云你做的很好了。”

“谢大人。”

连续两年的灾害,老百姓绝对无法承受,为了不出现逃难的情况,江宁县便果断保证,甚至请县学生带着江宁杂文下乡宣传,如果到时出现绝收的现象,江宁县绝对不会不管,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保证大家能够度过难关。

可又不敢说的太死,每家粮行收一半的粮食,瞬间就让常平仓一举突破百万石的大关,义仓更是被先前其他不是米面行,但又紧跟着邹望行动的商贾堆得满满的,当时谁都知道江宁县要粮食,能用粮食换个平安,那就再好不过,徐秀也是刻意这么引导。

但当两者相加,不过百二十万,这很可能就是坚持到来年的数量了,徐秀心中的底气,却又不足了,话到出口,才由不得他不谨慎。

每一次送邸报来的时候,徐秀都会第一时间翻看,他需要知道朝廷的安排,因为收税的日子快到了,如果不能落个减免,最起码也得给一个延后交税的说法,不然这日子就更难熬。

巡按御史已经将东南的情况上奏了朝廷,可只有上知之三个字,也就是皇帝知道了。

徐秀遗憾的道:“看来一切就等着秋收的情况,朝廷才会给说法了。”

转过头对老秀才道:“先生,恐怕华亭也难熬啊。”

老秀才点头道:“来信了。”

虽说父母已经先去,可小贞村还有他诸多的亲戚,特别是伯父,虽然不苟言笑,却十足给了自己足够的方便。读书的钱,可都是徐辉父亲的支持啊。

摇头,他无法再等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