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1/4页)

一直到六月,徐秀忙的脚不沾地,没有了老先生,没有了张璁,他的很多事情都交给了县丞,就连不糟他待见的典史,也无奈的让他参与工作,朝廷,继续无动于衷,可他还是转动脑筋,从公文中的字里行间看出,朝廷的救灾不太远了,谁都无法忍受东南地连续动荡,那样天下都会不稳。

眼下春耕的果实已经保住,只要再坚持几个月,大家都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进了六月,虽然雨还是少,可足以滋润大地了,而在蒋山卿的带领下,一条涵盖全江宁农田的渠道终于贯通,水不缺了,春耕也保住了,旱情在江宁,可以宣告结束。

徐秀文字锦绣,字字丽珠,似乎不要钱一样的大肆的提交给南京城上风,他想要进一步推进开荒,进一步安置流民,甚至要求清丈土地。

可他并不知道,他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他必须为他的‘不懂事’,付出代价。

同月,朝廷的一封公文,来到了江宁。

:江宁知县徐秀奏旱情虽言之有物,所考为实,然其率乱事体,率意为之,乡间群情汹汹,又以其地度僧等银借用,有招权妄议之行为,念大旱之中保全百姓,尽之本心,念其功过相抵,革原江宁县知县,令其冠带闲住,原县丞梁行替补。

“徐扬,你看到了吧?”徐秀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的蜘蛛网,这个情形,像极了他初来乍到的那一晚,而徐扬,也慢慢的拿着一碗汤药给他。

安慰道:“不过是冠带闲住,早晚会起复的。”

所谓冠带闲住,就是免掉职务,但保留功名,保留官员身份,回家自省。

面对这样的安慰,徐秀哈哈大笑,可为什么心里是那么的难过?

徐秀醒了醒鼻子道:“你说我这么长久以来做的事情,有什么狗屁的用处?”

徐扬轻轻的拍着他手道:“阿牛是清官,是青天。”

戳了戳他的脑门,徐秀道:“都是你,看了那么多的话本,你家少爷被你坑惨了。”

见他当真了,徐秀坐起身来解释道:“开玩笑的,我的所有所作所为,都是自小接受的教育,都是三位恩师的教导,这是先生们的道,同样也是我的道,这一次我虽然栽了,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起复,但说真的,比起拯救全江宁老百姓的成就,我有什么可以失望的?男儿天地间走一遭,不愧天地,也不愧本心了。”

可是终归没什么底气,这十几年的奋斗让他难以释怀,当一个七品官,在一县之地做出的事情,与他心中执掌乾坤的抱负相比,还是太小了。

一夜无眠,这个地方的主人,终究要换一个人,新老两任之间的会面,照理说气氛不太会融洽,可当梁行突然一跪,弄的徐秀连忙躲开后,却有了不同。

徐秀道:“梁大人,您这是何苦啊。”

梁行坚持把主位让给他,才慢慢的说清了原委,他原本是一个落第举人,自诩没有机会金榜题名,可心中也有一丝匡扶宇宙的抱负,为了能够为百姓出出力气,才去等候着吏部出缺,谁知道运气出奇的好来到了江宁县,虽然不是长官,可一个典史的职务,也让他走上了官场。

几任知县合作下来,他已经渐渐失望了,特别是上任知县听信吴县丞的官马官养,他就索然无味,每天都是在那里耗时间,如坐针毡,几次想要辞官,可天下之大,却无有他能够立足的地方,而徐秀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

两年多的岁月,他全部看在眼里,江宁县虽然屡遭灾难,却根本没有尸横遍野的惨剧,从他种种作为来看,为百姓这三个字,实实在在的是做到了。

梁行红着眼睛道:“徐大人,只要行在江宁一天,您所有的安排都不会变更,不光是开荒,不光是南门的建设,我都会继续推行下去,行还想跟在你的手下做事,为民请命。”

徐秀也有一些唏嘘,自己初来乍到的时候,也只有这个梁行态度最为和缓,长久接触,又觉得他靠谱,才让他承担了比过往县丞更大权利的职务,原本以为江宁商会想要继续保留,必然要费很大力气去经营,现在好了,有了萧规曹随的他,自己可以放心的回老家了。

起身躬身道:“梁大人,如此,实为百姓之福。”

梁行道:“徐大人才是吾辈楷模。”

两人就在一派好气氛中交谈了起来,一直到徐扬整理完毕,说了一声该走了后,梁行才道:“我送送大人。”

徐秀却是摇头,道:“我的离任,势必让城内很多人开心,也必然同他们有关联,如果你在送我出去,恐怕你自己也讨不得好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