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 (第1/4页)

“可是……这真的……没什么。”

这时,曼图洛夫已经意识到了一点,伊丽娜可能有着不太革命的身世,所以不敢在州委书记面前说出这些,担心会因此被开除党籍,甚至被捕。“说吧,我又不会开除你的党籍,更不会逮捕你。”

其实,因为身世问题而被开除党籍的例子并不少见,自从大清洗开始以后,全国多个地方党组织都开始了清除这些“人民公敌”的活动,把那些神父、前沙皇军官、富农、被清洗干部的子女都清出组织。

当年,曼图洛夫还是共青团书记的时候,也曾经在前西西伯利亚边疆区区委书记(新西伯利亚州的前身)埃赫的授意下,把二十多个身世不革命,但行为思想没问题的共青团员清了出去。

但后来,埃赫被清洗后,曼图洛夫把这二十多个人请了回来,为他们恢复了名誉,并给他们安排了相对轻松的工作,作为对自己过失的补偿。

“您真的不会开除我的党籍吗?”在说出真相之前,伊丽娜还要确保自己不会被开除。

“不会,我不会因为你的悲剧而开除你的党籍,我说到做到。”

“真的?”

曼图洛夫肯定地说道:“真的。我弗拉基米尔·曼图洛夫像是没信用的人吗?”

“那我说了,希望您不会追究我。”

“放心吧,我不会追究你的。”

“其实,我父亲前白军军官,为高尔察克效力,后来在鄂木斯克被红军俘虏,不久加入了红军,还当上了旅长。不过,在我17岁生日的时候……几个……内务部的……同志来了我家,然后把我父母带……带走。”伊丽娜所忆述的这番情境在大清洗期间并不鲜见。

在莫斯科滨河街公寓,类似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拆散了无数个幸福的家庭。被清洗官员的子女,内务部会因应年龄而选择不同的处理手法。

年龄较小,只有几岁的,会被内务部送到一些修道院里(原来的修道院被用作孤儿中转站),然后分派到外地的孤儿院;年龄稍大的,会被流放到指定的居住地,过着艰苦的生活。

流放的生活固然艰苦,但被送到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好不了多少。不但会受到工作人员、其他孤儿的歧视,还得不到像样的食物,住在环境比较差的地方里,生活状况没比他们在古拉营的的父母好到哪儿去。

“然后,你被内务部流放到了这边?”曼图洛夫猜测道。

“是的。我被内务部送到了新西伯利亚,作为我的指定居住地。”

伊丽娜被流放的时候只有十七八岁,年龄不大,体质不太好,而且无亲无故。在曼图洛夫看来,她这种条件要在新西伯利亚这个以工农业为主的地区生存下来并不容易。

首先,无亲无故的她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有稳定的收入。可她的体质太差,又没有接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也没有工农业的工作经验,根本不能进入工厂或集体农庄里劳动。

而且,她身上还背负着“人民公敌”的身世,在当时,也就是埃赫执政期间,没可能进入党组织、共青团组织里面工作。

还没有完成学业的她,也没资格进入当地的企业里从事文书工作,那她这几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第一百零三章 身世不重要

“然后呢?你是怎么生存下来的?以你当时的条件,真的很难在这边找到工作啊。”曼图洛夫很想知道伊丽娜能知道生存下来的原因,迫不及待地追问下去。

“然后,我考上了新西伯利亚国立教育大学,并在一间小学那里担任兼职助教,靠这点微薄的收入和家里留下来的积蓄过活。

进入大学后,我接触了正确的思想,并被批准加入共青团组织里工作,但条件是背弃我的父母。”

之前提过,在斯大林时代,像伊丽娜、玛利亚·苏耶娃这样的“人民公敌”子女并不被社会接受,被人们歧视。所以他们都很渴望加入和党有关的组织,例如共青团,甚至是全联盟共产党。

只有成为了党员、团员,他们才会得到平等的机会,像其他人那样生活下去。

不过,在那个年代,“人民公敌”的子女们的确很难加入共青团,除非他们背弃自己的父母,并高喊苏维埃的口号,谴责父母作为“人民公敌”的行为。但背弃父母,并谴责父母的不孝行为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换做是曼图洛夫,他也不愿意这么做。

“你背弃了亲生父母?”

“没错,我生父是白军军官,生母是富农的女儿,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