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 (第1/4页)

何应钦在蒋介石手下受的气其实比白崇禧还要多得多,但何平素能忍耐,他的耐性,象黔桂一带圩场上的老太婆,蹲在人群最为闹热的地方,厮守着一小筐鸡蛋和菜蔬,默默地等着主顾,一直等到天黑,圩场上散尽最后一个人。何应钦内心对蒋介石亦不满,但他胆小涵养也好,轻易不敢有所表露。何应钦也象一切握有枪杆实力的军人一样暗藏野心。他掌握着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又当过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校长,在军队中颇有影响,他很早就注意上了白崇禧这位“小诸葛”,因此,在远离总司令部的杭州,他决心拉拢一下同是大西南邻省的这位“小诸葛”。

“敬之兄,我宁愿当你的前敌总指挥,也不愿当总司令的参谋长!”

白崇禧的想法,正与何应钦的心思合拍,何是想拉白为己用,以增强他在蒋系中的实力和地位,有朝一日取蒋而代之;白则是想把何从蒋系中挖出来,使蒋介石失去臂膀,削弱力量,待时机成熟,由李宗仁取而代之。他们之间虽然最终目的各异,但在取代蒋介石这一点上,乃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何之白一拍即合,他们的勾结实自东路军占领杭州始。蒋总司令那时在南昌忙于应付武汉方面的麻烦事,又还没有戴笠一类的角色通风报信,因此何、白二人在杭州打得火热,他竟还蒙在鼓里。

雪越下越大,大地一片银白,何、白二人,在湖边漫步,军靴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深深的印迹,很快,大雪又把这些脚印掩没了,他们的秘密勾结,也象落在雪地上的印迹一般,无人能够知晓。

东路军在杭州一带稍作休整,全军编为六个纵队,兵分两路向上海攻击前进。白崇禧率第一、二、三纵队为右翼,自嘉兴向淞沪推进;何应钦率第四、五、六纵队为左翼,攻取常州、丹阳。白崇禧以风卷残云之势向上海前进,攻松江,克青浦,下昆山,接连消灭敌军两个混成旅,白崇禧一马当先,亲率薛岳师攻占龙华。何应钦带领的东路军左翼则占领苏州。中国最大的都市——上海,已经在望。

“山雨欲来风满楼”,上海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革命暴风雨。

中共中央派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兼浙江区委军事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到上海组织武装起义。民国十六年三月二十一日上午十二时,上海八十万工人总同盟罢工开始,同时举行武装起义。白崇禧是三月二十二日上午抵达龙华的,上海市区,枪炮连天,火焰腾空,英雄的上海工人纠察队正与装备精良的北洋军阀毕庶澄部在浴血奋战中。恰在这时,蒋总司令派人给白崇禧送来一道密令和一封密函。那密令写道:“我军如攻上海,至龙华、南翔、吴淞之线为止,不得越过此线为要。”关于北伐军的口号,蒋总司令亦下令取消“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改为“和平奋斗救中国”。那封密函乃是蒋总司令致他的一位老友——上海商界联合会会长虞洽卿的,要白崇禧亲自送达,并与虞密谈有关北伐军进入上海的行动。白崇禧看了那密令,不得不佩服蒋总司令手腕的高明,北伐军在龙华、南翔一线按兵不动,让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纠察队去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阀拼搏,待他们打得两败俱伤时,北伐军便可不战而得上海。白崇禧虽然和蒋介石有矛盾,但在对待共产党和工农运动方面,却又有着共同的观点。在北伐的进军途中,共产党和工农群众以最大的热情支持了北伐战争,无论是蒋介石和白崇禧都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又与共产党和工农群众格格不入。他们要打倒北洋军阀,只不过是为了要取其而代之,他们不主张触动旧制度的基础,他们要在那基础上盖自己的楼房。还在南昌的时候,在一次总理纪念周上,白崇禧就指责政治部的一些革命做法:“北伐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而政治部所到之地,则鸡犬不宁。北洋军阀统治多年,地方上当然不可避免地与他们有许多关系,不应对地方士绅多所打击。”政治部主任气不过,便和白崇禧针锋相对地顶撞起来:“政治部不过采取了一些打草惊蛇的办法,使一些土豪劣绅,封建势力销声匿迹,再不敢出头露面,张牙舞爪罢了。如果要使这些封建势力原封不动的话,那还叫什么国民革命军呢?我们干脆改换口号旗帜,叫‘南洋军阀’好!”白崇禧又气又恨,呈请蒋总司令,把那位政治部主任一脚踢开了。现在,面对数十里之外上海市区的枪炮声,他无动于衷,坚决执行蒋总司令的命令,让那些共产党人流血牺牲吧,上海的果实,只能由蒋总司令和他白崇禧来消受!

“报告总指挥,上海工人纠察队派了十几名代表携带慰问品前来劳军,并请我军迅速进军上海,支持工人纠察队作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