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 (第1/4页)

焕章一样,都在糊弄我?”原来,蒋介石这次北上,到武汉邀李宗仁同车到郑州,再邀冯玉祥一起去北京。冯因不愿与蒋、李同行,便在郑州装病,大热的六月天,身上盖着两条厚棉被,一边冒汗,一边呻吟不止。蒋、李二人看见冯玉祥红光满面,全然不象大病的样子,只是对视一笑,也假装安慰冯一番,便乘车北上了。三天后,冯玉祥独自挂一专车到北京。现在,蒋介石见白崇禧这副模样,一看便知是装的,但也只得假惺惺地安慰几句。白崇禧便顺水推船,把副官送来的什么药片,放在掌心里,瞧了瞧,然后皱着眉头,往张开的嘴上一拍,然后喝口水,一仰脖吞了下去,苦笑着,啧了一下嘴。蒋介石见了,心里又骂了一句“娘希匹”,才皮笑肉不笑地说道:

“健生兄既然这样不适应北方环境,如何还请缨赴新疆殖边呢?”

白崇禧又咳了一声,巧妙地答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到了新疆,身负戍边之重任,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不死也得设法生存下去呀。光绪元年,六十三岁的左文襄公①率军督办新疆,不是令士兵给他抬着棺材一路走的么?”

①即左宗棠。

“嗯嗯,这个,左文襄公精神可嘉,我是很佩服他的!”蒋介石对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三人一向是很崇敬的,他常读《曾文正公集》、《左文襄公集》和《胡文忠公遗集》等三都书,每有心得,便录之笔端,今听白崇禧说起左宗棠,也少不得要称赞几句的了。

“健生兄以左文襄公之精神,去经略关外如何?”蒋介石接下来问道。

白崇禧听了暗吃一惊,心想老蒋连新疆都不让他去,怎么会让他去东北呢?关于东北问题,白曾与李宗仁暗中商量过,李、白对于东北不是不想抓到手,而是眼下无法马上抓到手,正象诸葛亮说的东吴“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张作霖虽死,但奉军已全部退入关内,由少帅张学良统率,实力仍在,而日本帝国主义觊觎东北已久,北伐军如出关,必引起外交问题,不久前发生的“济南惨案”,更使李、白触目惊心。因此,对于东北问题,李、白早有腹案,便是和平解决,力争把张学良拉到自己这一边来。因为奉系与冯玉祥、阎扬山皆为争夺北方地盘连年开战,结下宿怨。而奉张与李、白则无仇无怨,自然较之冯、阎好说话。如能把张学良拉过来,白崇禧便可借奉张之力在京、津一带立足,钳制阎锡山,与南京的蒋介石分庭抗礼。现在,蒋介石说要白崇禧去经略关外,白忖度,这必是蒋对李、白的一种试探抑或是一种借刀杀人的阴谋。白崇禧又咳了咳,接着说道:

“总司令,连京、津一带的环境我都难以适应,何能出关?冯、阎想去,就让他们去吧!”

其实蒋介石最怕冯、阎出关,一是冯、阎所部皆北方人,适应关外环境,如让其出关,则白山黑水之间,沃野千里,必系他二人之天下,到时岂不又冒出两个“张作霖”来?再者,蒋介石吃过日本人制造的“济南惨案”的大亏,深怕冯、阎、白出关引起外交问题,日本人上门找他的麻烦,因此,他是主张和平解决东北问题的,今见白崇禧无意去东北,这才略为放下些心,便问道:

“依健生兄之意,东北问题怎么解决好?乞望赐教。”

那白崇禧虽与蒋介石矛盾百出,但却又是个重感情的人,蒋介石这句话,一时引发了他当蒋的参谋长的那一段旧情,且东北问题又和白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便说道:

“全国统一大势已定,张作霖已死,张学良内外交困断不敢作负隅顽抗之想,这就为中央以政治方式和平解决东北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军不必出关的根据之一。”

白崇禧见蒋介石郑重地点了点头,又说道:“张作霖之死,据说系日本关东军所为,可见日本侵略东北的计划已如箭在弦上,我军如出关,日军若加阻挠,则后果将远远超出济南惨案之范围,故尔我军出关更应特别慎重。”

蒋介石又郑重地点了点头,白崇禧又道:“直鲁军张宗昌、褚玉璞部数万人目下驻扎滦河以东的唐山、昌黎一带,闻说张已与日本人有勾结,日本人支持张部出关,有说日本人要张部攻到秦皇岛,便可出兵接应其出关。为此,若要和平解决东北问题,便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首先解决张宗昌部。”

“很好!很好!”蒋介石激动地抓着白崇禧的手,当即果断地说道:“我决定由你代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权,统一指挥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各部,歼灭滦东一带的张宗昌直鲁联军,为中央和平解决东北问题打开一个局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