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 (第1/4页)

好。”

方思慎抬眼看他:“那你不是没弄回去?何必现在说这个。”

洪鑫垚摸后脑勺:“那不是……你知道的,不方便嘛。”

方思慎接着道:“也不是只有我一个。Daniel那边,爸爸介绍的那位近代史专家,算相关文章的第二作者。我这边,分了一个题目给人文学院古夏语研究所,他们单独出一篇。其余我执笔的,虽然不少人署名,但第一作者都是我。这样看起来,还算公平合理。”

分给人文学院一个题目,是方笃之给儿子的提醒。自己有肉吃的时候,不忘了给别人留点肉汤肉骨头,才是与人为善之道。

洪鑫垚听他这么说,点了点头,仍旧有些不甘:“他们普瑞斯想拿这个课题去争这个基金评那个奖项,明天我跟他们谈后续合约,得再好好敲打敲打。”

他要赶在初八前回国开工,计划明天初六待一天,后天走。

方思慎想起卫德礼的抱怨,摇着头笑。

“听Daniel说,这边想趁热打铁,着急跟你商量公开展览的时间和具体操作程序,不知道你下一步还肯不肯把东西继续寄存在此。最大的问题,恐怕是他们想做巡回展,怕你不答应……”

洪鑫垚嚷起来:“当然不答应!万一路上出点纰漏,他们赔得起吗他们?!再说了,咱大夏父老乡亲都还没过眼呢,洋鬼子先一圈儿得瑟上了,可不是要怄死我么!”

方思慎忍不住揶揄他:“你不是不打算入境?上哪儿给大夏父老乡亲看去?”

洪鑫垚顿了顿,忽道:“老师以前给我说过,让弄到明珠岛。”

方思慎没想到还有这一招。心头一酸,老师泽被深远,算无遗策。

洪大少记起当年老头儿在青丘白水跟自己说的话,也有些难过。慢慢道:“我再琢磨琢磨,看怎么办好。反正这什么狗屁巡回展,洋鬼子想都不要想。”

共和六十三年三月底,《文化遗产》杂志,最权威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期刊之一,开始发表普瑞斯东方研究院最新课题的系列专题论文,古夏国战国后期九溪青铜六器横空出世,在海外夏学界和大夏本土国学界引起轰动。

七月,洪鑫垚从京师大学国学院顺利毕业,成为河津洪家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儿八经拿文凭的高级知识分子,光宗耀祖,彰显门楣。(洪三小姐洪玉莲念的花旗国野鸡大学,不算)与他同一届的梁若谷、汪浵、史同、周忻诚、江彩云等人,或谋毕业出路,或继续求学深造,步入人生又一个分水岭。

八月,以方思慎为第一作者的九溪六器铭文考证系列论文开始发表,引发了学界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关注和热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参与其中。方思慎完成第一篇论文后,回国待了短暂一段时间,与亲人团聚。

第一一六章

方思慎八月下旬回国,九月初开学,一共在家待了不到两周。

洪鑫垚特地到花旗国接他,理由如下:

第一、他要来巡视真心堂海外分部,同时带一批当代艺术精品过来交易。真心堂海外分部正式开业一周年,不少活动需要老板亲自到场。洪三小姐洪玉莲因为有了这个正经生意,扩大投资,依法纳税,促进就业,为花旗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顺利获得长期居留许可。卫德礼的名字也挂在了真心堂海外顾问介绍栏里。为表诚意,洪鑫垚给了他一点股份。

第二、他要来跟普瑞斯东方研究院敲定“九溪六器”公开展览的事。因为研究成果的价值超出预期,普瑞斯方面按照第一期协议约定,免去了各项检测的全部费用。其他诸如论文版权、署名权之类,也都在春天那次谈妥了,唯独公开展览这项尚未商定。洪鑫垚坚决不肯搞巡回展,最后在方思慎的劝说下,勉强退一步,同意除了在普瑞斯东方研究院博物馆展出之外,还借给梵西博物馆做一个为期两月的特展。

原本谈到这一步,洪大少摩拳擦掌,一心想从门票收入里再捞点儿油水。后来才知道,人家的展览是免费的,压根儿没有门票收入这一项。被方思慎笑话了一场,放出豪言:“这有什么,老子以后专做不要钱的展览,专给咱大夏父老乡亲看!”

如此一来,接方思慎回国,反倒好像变成顺带了。上飞机前两天,洪大少借口终于两人都得空,要好好轻松轻松,结果把人压在床上,这样那样弄得下不了地。最后方思慎背对他躺着生闷气,根本不说话。

“哥……”洪鑫垚试着喊了一声,那边纹丝不动。心想没准睡着了,慢慢爬上床,轻轻掀起空调被。手指蘸着消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