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方铭垂首答道:“京里影卫传来的消息怕是错不了。那验尸的仵作干了几十年了,此事又关系重大,必然不敢随意糊弄。属下对兵器不敢妄言精通,却也知道,当世之中,能造成细小切口又力可见骨的,唯有那件东西。”

赵慎听了,似是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一会儿才接着问道:“朝中众臣可有什么动作?”

方铭道:“二皇子在军中颇有威信,此事一出,镇南军人心浮动,曹将军自得到消息后就避不见客,不过倒是派了副将邵千钧进京,看样子像是要去查案。至于大皇子那边,这几日一直在宫里小住,说是陪着皇上一解哀思,倒没有什么别的举动。”

赵慎微微颔首。梁王赵忻城府颇深,定是知道自己近些年来同赵恒摩擦不断,行刺事件一发生便有许多人将怀疑的目光聚集到了他头上。他此时进宫,既是表现孝道,又是将自己抽离了流言中心,实在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赵忻是有意回避,赵慎却不得不迎难而上。

十年生死两茫茫,曾经言笑晏晏耳鬓厮磨的知己,如今天人两隔,再无相见之日。当年上元之夜,帝都繁华夜色下的无双笑靥犹在眼前,一晃却是无数个春秋寒暑。失去过一次方知追悔,当年的自己羽翼未丰,只能看着那人一步步走向绝境,眼下,种种过往皆已化为黄土,赵慎怎能任由那些俗事扰了故人的清净?

他浅浅叹了口气,心里已然有了决定:“既然这样,咱们就去丰县走一趟,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吧。你速速去拟一道奏折,就说本王心系兄长,自请亲自前去丰县协助查案。圣上素来希望我们兄弟交好,必然不会驳回。”

方铭点头应下,见他没有别的吩咐,便立刻从善如流地一闪身退出了船舱外。他身手利落,眨眼间就消失在了混沌的夜色中,仿佛刚才的一番交谈都是幻觉。

两日后,赵慎一行人轻车简从,告别了烟花三月的温柔之乡,踏上了前往丰县的道路。

另一头,新晋的刑部尚书林旭也亲自率人赶往丰县,与他同行的,还有赵恒生前的旧部,镇南军副将邵千钧。

作者有话要说:

☆、3

明国开国百年有余,本就是马背上打下的江山,从太祖至今一直重武轻文,时间长了难免出现武将专权的局面,光是武将蓄意篡位的事情就发生了好几次。到了高祖这一辈颁布新政,专门将明国的军队分为两支派系,兵权分别由镇南大将军和定北大将军执掌,这才挽救了一直以来对皇室不利的局势。

如今的镇南大将军曹显是赵恒的亲舅舅,赵恒早年下军中历练,便是投了自家舅舅麾下。曹显戎马一生,算得上是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只是膝下无子,便将曹氏一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赵恒身上。无奈赵恒对于行军打仗还勉强有些天赋,但涉及权力斗争便少了一份机警,总是仗着自己的身份耀武扬威。曹显深知官场诡谲,平日里没少对他耳提面命,赵恒嘴上应着,离了曹显却依然我行我素,十分张扬。这次赵恒回京探望曹贵妃,曹显再三叮嘱他要低调行事,可赵恒非但不听,反而在一路上大肆招摇,这才着了人家的道。曹显大半生的经营毁于一旦,整个人顿时如同苍老了十岁,当即就大病了一场。

他毕竟是半生杀伐决断的人,痛定思痛之后,便下定了决心要找出这幕后之人。杀害赵恒的凶手一点线索也不曾留下,得手之后便干净利落地全身而退,像是全无迹象可循,但曹显却知道,越是平静的背后,就越是暗含风浪。赵恒是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凶手究竟是受了谁的指使,现在又在哪里?朝中党派林立,每一个人都有动机对赵恒下手,幕后促成这桩刺杀的到底是谁呢?

这一连串的问题不光让曹显困惑,也让文帝焦头烂额。

曹显请命让邵千钧协同查案的折子还在手边,文帝怎会看不出他的愤怒?赵恒平日里再是跋扈,也终归是文帝的亲儿子,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饶是被宫廷争斗磨得心如铁石的文帝,也生出些身为人父的哀戚来。更何况,天家威仪,哪容得下有人随意挑衅?不论这件事情背后的主谋是谁,此人今日既然敢谋害皇子,明日就有胆子逼宫篡位,注定是留不得的。文帝看了折子,又被哭得肝肠寸断的曹贵妃求了半日,索性御笔一挥,应允了曹显有些逾矩的请求。

曹显会这么做,也算是情理之中,不过随后赵慎递上来的折子,却让文帝吃了一惊。都说知子莫若父,赵慎平日里可不是这么热心肠的人。

虽然疑惑,文帝到底也是准了。赵慎极少关心朝堂上的事情,若是这次能将心思花费一点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