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 (第1/4页)

服人赶回城的时间比孤竹存阿略晚,一边命令城中守军严加戒备,严防再出械斗之事,同时把司徒冶、那位老里正、还有胡人部族的首领都拎过来了解事情经过,可是当夜城内外便谣言纷纷,说是燕国国辅要杀光投降的胡人,又有谣言说要将那些投降的胡人全部贬惩为奴隶的,一时间在燕地的胡人人心惶惶,有个小部族,落户在无终城郊外一处邑里,大概只有十几户的小部族,竟是全部叛逃不知所踪了。

次日小朝会,孙由出列弹劾改制军服接受东胡投降的策略有误,直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胡人不可信不可受其降,言辞激烈,更是直指推行这些法令政策的夏瑜该为此负责,听得一旁的孤竹存阿额头冷汗直冒。

高坐君座的服人不言不语,满堂朝臣,尽皆哑然,殿中一时间针落可闻。

☆、第198章

“孙由将军真是好雅兴,向来不理朝中政事;今日却这般慷慨陈词;好生令人惊讶。”

随着这略带嘲讽的声音传来;本应该在东胡属地巡视的夏瑜缓缓迈步进了这朝会正殿;而随着夏瑜一步步的迈步进殿中,孤竹存阿的心也一点点的沉下去,显然,眼前他最不愿意见到的一幕只怕要在这正殿朝会上上演了。

随着夏瑜一步步迈进大殿;其他朝臣想到的却和他还记得上一次夏瑜这样缓缓的迈入朝会正殿里;是他去晋国救援服人的时候;那次的朝会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晋国的朝局;而当服人从晋国返回时;再一次踏进这朝会正殿时,那一次的屠杀,血染丹墀,彻底巩固了服人在燕国不可动摇的绝对地位。

燕国的正殿朝会,似乎总是会有些精彩而残忍的事态上演,诡异地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命运。

此时夏瑜走进来,看着正在言辞激烈弹劾他的孙哟,眼寒若冰,嘴角却又挑起一丝带着寒意的笑容,淡淡道:“孙由将军为国之心拳拳可见,只是此次事端非常,还需抽丝剥茧,细细道来,不可妄下论断吧,别的不说,县法官断案为何会引起胡人不满?那被打断腿的燕人是不是好的是胡人下的手?为何这个断案引起争议的县法官会在械斗中毙命?这些难道不该详查吗?”

此时一直没说话的司徒冶听到夏瑜这一番发问,似乎有将事情也牵扯到自己身上甚至隐隐有质疑自己的趋势,心中不乐,开口道:“那些胡人本就有异心,国俌纠缠这些细枝末节有必要吗?”

还没等夏瑜再开口,服人已经一拍案几,冷冷的看着满堂朝臣,最后竟是道:“散朝!”

言毕,甩袖而去,那每日宣科的寺人吓了一跳,但偷偷打量了下左右,眼见国君已经退朝了,寺人也值得站出一步,开口唱科道:“退朝!!!”

在寺人声调略高的长声唱礼下,一种朝臣依礼起身,缓缓退出地殿中,满头冷汗的孤竹存阿忍不住擦了擦额头的汗,微微松了口气,心中暗叹还好,只要不是公开吵起来不可开交就还与有转机。

孙由是外臣,外臣非宣不得擅自入宫,而夏瑜是国俌正室,退朝之后自是要回宫的,此时众臣皆退,孙由没有传召自然也该是退了,而夏瑜却在向里走,两人擦肩而过。

一个很轻的声音从夏瑜耳边划过道:“你是不是很得意?”

夏瑜微微顿足,身后不远处站着不动的孙由道:“你,现在是不是很得意?”

大殿门口,秦开没走,近乎心惊胆战的看着站在那里与夏瑜说话的孙由,秦开不走,孤竹存阿、公子启也没走,眼见这几人没走,司徒冶也没迈开步,若是没被被派出去督造新工坊,估计秦弼此时也许会削自己的儿子的脑袋将他拖走吧。

夏瑜顿足,在大殿门口那一众人的心几乎都提到了嗓子眼,但夏瑜最终却是没有回头,也没有去搭孙由的话,他接着向前走,迈入大殿侧堂,朝国君的燕寝去了。

众人的心从嗓子眼里慢慢放下,主管这殿中礼仪的寺人此时壮着胆子走至孙由身前,偷偷的道:“将军,该清殿了。”

孙由听得此话,扫视了下这小朝会的燕国正殿,比蓟都那自然是小多了,也陌生多了。

缓缓转身,意欲离去,却还没迈出几步时,听到身后有匆匆跑来的寺人传令道:“国君有令,命孙由将军偏殿候命。”

燕寝之中有些昏暗,因为服人一贯节俭,没有点很多的蜡烛,此时服人就坐在主座上,在这一片昏暗之中,有些看不清楚神情。

夏瑜看着不言不语的服人,没有开口,就这么站在那里,看着。

不知道过了多久,服人先开口了,对夏瑜道:“这次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