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最投花满楼所好的,还是泡茶用的水。

小童一提着水跨进门,他便容光一亮:“好甘厚的井水!”

王怜花不可思议地瞠目道:“清水无臭,你能一闻就闻出优劣已够吓人,竟然连是井水还是泉水都能辨清!这样的鼻子,若有谁想对你下毒,岂不难如登天……”

花满楼无奈摇头:“小恶魔就是小恶魔,随时都在想怎么做坏事!”

王怜花委屈地叫道:“我带你来用越王井的井水泡茶,也是坏事?”

花满楼喜道:“越王井?便是越王赵佗掘的那口井么?据说赵佗因常饮用此井之水,而得享天年,度百岁乃去。”

王怜花得意道:“羊城之水,以此井为最。因被东南王府所控,旁人殊难汲取。我和东南王父子结交,倒有一半是为了这水。”

花满楼失笑道:“你也算有茶癖了!”兴致勃勃地移步到侧厅茶案处的红泥炉前,烧乌榄核炭煮水。

清幽的炭香隐隐传出,花满楼轻吟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今晚,除解茶癖外,可还约了什么人来?”

王怜花顾盼飞扬,语声中透着黠趣:“你猜猜看。”

花满楼不疾不徐的摇扇掌控着炉中火力,随口说道:“薛冰。”

王怜花一愣,哈哈笑道:“不中亦不远矣!”

待铫中水涌如连珠,花满楼提铫冲点壶中的乌岽鹪嘴茶,说道:“你既然有把握找到薛冰,却又不肯事先透露分毫,可是故意要人去看陆小凤着急的样子?”

王怜花却不再答他,不乐意地抱怨:“难得你给我泡回茶,却是这么心不在焉!好好的茶,全被你张口闭口的这些无趣事毁了。”

花满楼微微一笑,执壶斟茶:“茶事之妙,本在有心无心之间。不驻于茶,亦不驻于他物,方是恰到好处。你且尝来看。”

王怜花将信将疑地啜口杯中茶,但觉一种无以言喻的鲜爽酣妙,哪有半点俗事浸染的痕迹!

他品味良久,方道:“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想来也只‘非想非非想’五个字,才能道此茶中之奥。今日方见,精微处,非茶,非水,非器,非技,而是修为。”

花满楼想不到他竟出此妙语,怡然笑道:“我早说过,王怜花是天下第一妙人!”

王怜花叹口气,发愁地低喃:“喝惯了这样的茶,以后若没有他,我连我自己泡的茶都喝不进去了,那可如何是好。”

花满楼学着他的口吻,也低喃:“听惯了这样的评赞,以后若没有他,我连给我自己泡茶都没了兴致,那可如何是好。”

两人对坐着,忽然同时朗声大笑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 相传藏香制作工艺起源于吞弥?桑布扎(即藏文的创造者),他利用自己家乡吞巴丰富的水利资源,以水车来磨制制香的原料柏木。但他担心水车运行可能伤及河中的生灵,于是,就在河水汇入雅鲁藏布江处立下一块石碑,写道:“鱼儿不得入内。”自此,河中便再也没有见到生物。

薛冰失踪后,原著中提及的花园是西园。

民国时,西园与南园、文园、大三元并称广州“四大酒家”,为人称“第一代酒楼王”的陈福畴所经营。位于六榕寺南面的惠爱西路,原是古六榕寺的园林。因为就餐者中有不少是到六榕寺进香的人,西园先后推出“罗汉斋”、“鼎湖上素”两款素菜,大受欢迎。其中,鼎湖上素是陈福畴利用一次鼎湖山庆云寺住持来六榕寺讲经的机会,命人创制的(鼎湖上素又一起源之说)。酒家院中有树龄过百年的连理红棉树,两株木棉均高达十多米,虽相距约1米,但到3米多的高处两树树枝却缠绕在一起。陈福畴因在暮春时节见连理木棉花开灿烂,如万灯映天,便想以此作秀扩大西园的影响。他在报刊上刊登文告向全省征诗,题目是《西园酒家古木棉》,并在数千篇来稿中,选出200篇优秀作品,印成线装精订的专集,人道是一时之盛,西园也因此名满广州。可惜那连理红棉树,在20世纪50年代已被人砍掉了。

明代没有西园,却有兰湖。兰湖又叫芝兰湖,因四处生满芝兰而得名,现广州流花湖即是在原兰湖地面其中一处新挖而成。兰湖附近的越秀山,至今木棉葱茂。

河灯,河灯啊,向电影《铁鞋大盗》致敬。正好原著中陆小凤去西园也是七月十五,好巧啊。

乌岽鹪嘴茶:即今日鼎鼎大名的凤凰单枞。相传宋帝南逃时路经潮州凤凰山,口渴难忍,侍从们从山上采下一种叶尖似鹪嘴的树叶,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