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从这时破壳而出,显露出完整的雏形。大禹的造像总是农民打扮,就是在时时暗示后世:中华民族的精魂在于乡间,美德在于乡间,帝王尚且不忘自己的出身,子孙后代又怎能忘记了?如在城市的牢笼中困乏日久,走回乡野,除感受自己的渺小、神圣的隐藏外,还有伟人的呼唤以及对根的追索。何乐而不为?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三)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喜欢一个名字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呀!需要吗?不需要呀……〃风陵渡〃,这个名字让我产生了许多奇妙的联想。这是四天里第三次看见黄河,与那被冰封的、残缺的黄河不同,这里的黄河凸显着自己倔强的本色。中国是世界上黄皮肤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与黄河千万年的浸润似乎难脱干系。血性、豪爽,见于壶口的飞瀑,却也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刻收敛了不少;阳刚、壮阔,见于东营的口岸,东流的目的是为了入海,冲向蔚蓝冲向莫测似乎也意味着民族本真与世界渊源的本类融合。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中国人的身影,在那些黑白分明的区域,黄皮肤的中国人作为一种力量的代言,独立地存在着。即使面容沧桑、乡音已改,黄河留在我们难以逆转的身体造型上的标志总成为毋庸置疑的中国代码。即使在同我们有几分相似的日本人面前,吉鸿昌若不在胸前立牌加以标示,他的气节,他的身板,不是也可不言而明黄河游子的身份?即使从这已经萎靡的河口走向天涯海角,游子的归心不也时时在他乡明月下映照幽蓝的天空。人,可以掩饰自己的面容、身影、语言、行动,却总难以掩饰自己的心灵。而最销魂的,莫过于游子之心。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70节:冰冷的黄河(4)

风陵渡是否是众多黄河古渡的一处,从杳无踪迹的摆渡人那里,我无从查证。河水在这里开始湍急,不知怎地,携带着挣脱困缚的力量,黄河开始那么无所畏惧。寥廓江天,也笼上了一层不知是忠是奸、是阴是阳的迷雾,令人在它的包围中分辨不清虚实。只觉得遥远的绝响似乎仅从现在开始,而它的尽头,是否隐着那份〃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倔强,我似乎感受得到,又似乎差得很远。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如关中汉子身材般魁伟的黄河大桥连接着秦晋,连接着两岸同样空荡的山林,我始终相信在那份空荡中有可供倾听的悦耳鸟语,只是因为对黄河自古而来的畏惧而隐没了自己的身影。〃高天滚滚寒流急,〃它不得不如此这般,因为黄河非比长江。长江沾染了胭脂香气和玲珑的情致,尽管同样浑浊,但中下游的阴柔水乡变了不少调调;黄河却是这平地里慨然有声的一吼,雄壮过甚,却更显出悲怆。长江虽也有意外的乐章使人闻之一震,却没有黄河那一声吼跌宕壮阔。婉转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两种迥然声线的并存,代表了母亲的威严与父亲的谦恭,似乎也是绝世的反比例创作。黄河在这里拒绝困顿,拒绝婉转,却难以战胜阴晴难测的天气,在寒冷与温暖的边缘徘徊不定。躁动难耐,这不正深切中国女人体内天生的母性?风陵渡上的渔家,是否也看透了这天地的玄机,收起渔网远走天涯?时间是无上的君王,残酷地否决别人,甚至连自己也不放过。明年今日,说不定黄河还将凝冻。

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WWW。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71节:不屈的灵魂(1)

不屈的灵魂

(一)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沿着参差不齐高低起伏的台阶,我明确了敬拜的意图。他是一位饱受磨难的执笔者,他是正义道场的布道者,他是王权淫威下的受害者,他是使历史回归本位的恢复者。他用自己身体的残缺换来对历史真实的描述,他忍受了无法忍受的丧失男性尊严的屈辱和帝王目光中的阴冷。他屹立在中国史学家的最前列,他,就是司马迁。他在险恶地牢中苦著《史记》的经历甚至使我们忘记他是主持改革夏历(即农历)的人,想一想,除了墨香的浸泽,他竟让乡野人家享受他不经意的留世之笔,那些斗笠下被皱纹堆积的眼神中充满向往。伟大的意义在于〃最〃,在于纯粹,在于压制另一种同样不朽的伟大。他的坟墓,静静地坐落在黄河与群山的环绕之中,他的身躯早已腐朽,但他的灵魂,却在《史记》的字里行间赤裸裸地袒露给读者,令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